赵括,是赵国时期的一位将领,也是我们熟悉的的一个名字。只不过,他这个名字被人熟悉可不是因为他有多厉害,而是因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还有典故。他其实是耻辱地被大家记住了这个名字。
很多人认为,赵括无能,只知道看兵书,说起来头头是道,却不会巧妙地运用于战场上。最终,由于他的指挥失误,导致了赵国军队全军覆没,几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和秦国抗衡的能力了。那么事实上,赵国兵败的真相真得是这样的吗,赵括真是一个无能之辈吗?未必是这样,战争的失败也不是赵括一个人的责任。
首先,钱的问题。打仗是要钱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军费,粮饷,武器,盔甲,战马,哪一样不需要钱?没有足够的钱,仗是打不好的。那么当时秦赵两国的经济分别是什么光景呢?
秦国的经济毫无疑问,是七个国家里最强的。虽然他的补给线也很长,但是有沟渠,水运路线发达,运得多又快,而且运费很低。肯定的嘛,用船运肯定比马运要运得多,成本低啊。反观赵国。虽然赵国补给线比秦国短,但是因为后方总是被秦国骚扰,补给线中断,前线补给常常短缺,所以缺乏物资,军心不稳。
还有,政治上的问题。秦国猛将很多,其中以人屠白起最为有名。此人打仗凶猛,指挥得当,而且非常凶残,对敌人非常凶狠,就连俘虏也不放过。赵国呢,有厉害的将领,比如说廉颇。但是由于赵王昏庸,宠幸奸臣,罢了廉颇。不仅如此,他还强行任用赵括为将领指挥前线战役。赵括虽然能力不强,但是真正上了前线之后,也很努力。但是他也提前和赵王说了,他最怕白起。谁知道秦国间谍知道了之后告诉秦王,秦王还真就用了白起。
这下麻烦了,赵括根本不知道秦国的将领是白起。他按照自己的打法向前推进,与秦军战斗。但是秦军也没占到多大便宜,秦赵战损比为2:3。赵国伤亡大于秦国,但没有惨败,秦国也伤亡了几十万军队。可见赵括也并非无能之辈。但是,在最后一次突袭中,赵括阵亡,赵国军队群龙无首,最终全部投降。
这场战争的失败不在赵括一人之手,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结在赵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