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三国演义》毕竟是个小说,因此我们不能指望它能完全告知我们真实存在过的三国时期的历史事实,其中许多内容是经过修改编撰后再演义出来。所以每个人物虽然都精心书写了结局,但是不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
作者的艺术加工是为了读者获得更优的故事赏阅体验,其中更多的需要的是戏剧性表达,而不是为了记录历史而书写。所以通过与历史的对比就会发现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的结局竟然是那样的,跟书里的差异不小。
这三人的结局是三国二十四将里的未解之谜,他们突然消失去了哪里?随便就能举出几个例子,比如书里的黄忠这个人物,据读者所知,黄忠分明是被一个与他名字十分相像的人偷袭致死,那个偷袭者就是马忠,两个人虽然名字相像但却似乎不共戴天。
不过读者所知道的黄忠的结局分明就是这样的,可是根据历史事实的记载却显示黄忠根本就没有遇到马忠,也没有遭到偷袭,因为他是自己病死的,而且是在他去到吴国之前。
看来书中所写与历史事实出入相当大,如果不是不经意间了解到了历史,那么就会受到极大程度的误导,把演义当成真实把真实当成演义。我们随处都可以举出一个例子,比如每一个病逝的人最后都被安排成中箭身亡。太史慈就是被安排了这样的结局,而且他的时间被延迟到赤壁之战之后。
毕竟历史上的太史慈赤壁之战之前就自己病逝了,书里却写在合肥之战被敌人用箭射中要害而死。我们随便闭眼就能想到一个例子,比如甘宁也是中箭身亡,也是被安排在了一个不可能的时间,直接延缓到夷陵之战。然而真实的甘宁却早早就在吕蒙这个人偷袭过后经过了一段时间就去世了 这样例子实在太多,可以无穷的例举。因为榜上有名的大将有二十四个人之多,那么首先就先要将他们重新安排,牺牲必然是壮烈的,不然就死得毫无意义。也许这是为了让读者看到他们这些二十四大将的英雄气盖吧,为了让读者怀抱一个理想的影响,不让读者看到的都是一个又一个人窝囊又无意义的病死或是毫不经意的被箭刺死,这顿时就让读者弃文而逃了。
还有一点是读者想知道却得不到解答的,那就是许褚的最终结局究竟是怎么样的?为何他在书的后面毫无存在感,甚至都不知道他是怎么死的,他究竟何去何从了呢?类似的问题也包括张绣,再加一个周泰,神秘三杰。他们的结局是一个谜团。其他的大将门都被详细描述了,有的死得其所,有的含冤而死,有的被刺身亡,有的一笔带过。
因此既然作者不告诉读者,那么就要恕别人冒昧的猜测一下,细致的分析才能圆了这个三国演义的梦。于是就有专家站了出来,得出了一些作者没有告诉我们的事情。比如许褚,专家猜测是因为他是曹操的专属保镖,后来曹操去世因此他也要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就渐渐隐退了。 而周泰则是孙权的专属保镖,他同样一开始有很多出场,但是后来确实突然神秘消失再也没有下落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周泰的死亡时间是在黄龙年间,因此他最后的死亡应该是与历史事实相符合。而张绣也是同样突然神秘失踪,无法判断他怎么死亡,不过专家的分析十分有道理,他很可能是在曹丕对他施加的压力下选择自杀结束生命
那么可以看得出书中人物的结局都被修改的面目全非,这些人物都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人物了。许褚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许褚,周泰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周泰,张绣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张绣,他们都已在书中获得了另一种人生,也许这种人生才是他们想要的。一种壮烈的人生,壮烈的死亡,而不是病死或是中箭身亡或是被逼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