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凭什么能够出人头地,一定有他过人的本领。这种本领不一定是某个领域的专业技术,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成就很高的人,往往与他所掌握的技术没有关系,而与他做人的本事密不可分。
大家翻开历史,能打仗的猛将、善治国的文臣“多如牛毛”,但他们当不上皇帝,往往样样都懂点,样样稀松的人会缔造出非同寻常的成就。
刘邦,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当刘邦还是刘三的时候,你会发现他身上没有任何“一技之长”。把他放在两千多年历史中,与其他皇帝比较一番,哪怕是那些五代十国的割据小国君主都要比刘邦“优秀”太多。一来识字不多,二来不会带兵打仗,根本没有具备“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王者气质。但恰恰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刘三”,他的成就让后世帝王望尘莫及。
我总结了一下,刘邦能够缔造四百年汉朝刘家天下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上下左右”的做人本事。
①能上,是一种胆识
司马迁在史记写到刘邦起义时,有一处容易被读者忽略的细节,说: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後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一开始,刘邦为什么能够成为众人的头领,不是因为他天生有做头领的气质,而是萧何、曹参他们太熟悉秦朝法律的严酷,担心举义不成后,会被朝廷诛灭九族,索性把头领的位置让给刘邦。
刘邦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大伙的头领。
别人不敢干的事儿,他敢干。一个人连“死亡”,他都不害怕,就已经具备做人最高的胆识,
这种胆识绝不是非常人所能企及。
所谓富贵险中求,身为底层的人,有时候不适当地冒一下险,大胆地往前冲一冲,要想改变生活的状态,那是绝不可能的。
必要时候,“能上”“敢上”“别怯场”,凭这份勇气,别人也得畏惧你三分。
②能下,是一种运气
人都是要面子的。人,一旦达到某个地位,宁肯舍弃钱财,也不肯丢了面子。有时候,做人“能下”比“能上”更难。
刘邦在这一点,是所有帝王都比不了的。我们翻开史记或者资治通鉴,关于刘邦被底下人指着鼻子骂那都是家常便饭。
刘邦是野路子出身,向来讨厌知识分子。儒生郦食其来投靠刘邦,刘邦吊儿郎当、光着脚坐在床头跟女人嬉闹。郦食其大怒,一顿贴脸输出,就差骂娘了。
刘邦一看,此人谈吐气度不凡。立刻收拾形象,规规矩矩迎接郦食其,还邀请对方上坐。郦食其消气以后,把他的想法和对天下大势分析给刘邦听,为刘邦下一步战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再就是韩信。韩信来投靠刘邦时,是一个无名小卒,没有一次打仗的实践经验。只有萧何知道韩信的实力,刘邦力排众议,果断毕恭毕敬拜韩信为大将军。
所谓“能屈能伸大丈夫”,有时候“能下”是一种运气,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③能左能右,是一种心态
能左能右,这是刘邦的处事态度。刘邦一路走来实属不易,且不说中间被项羽胖揍,老老实实应酬“鸿门宴”,当面向比自己小24岁的项羽赔礼道歉。
就拿他在家庭里的种种表现来说。40岁以前的刘邦,整天吊儿郎当不务正业,爹妈厌恶,兄嫂反感,他自己不干活,让老婆吕雉和儿子刘盈下地干活。刘老太公看儿媳妇吕雉和孙儿刘盈可怜,得领着全家人帮刘邦小家庭种地,换做谁心里也不痛快。就经常数落他,“你能不能学学你哥,脚踏实地干点活,到田野里多开荒几亩地”。
刘邦表面上答应着,因为确实自己理亏,但内心从不服气。到他当上皇帝后,还不忘调侃刘老太公,说“爸,你看我和我哥,哪个更有本事,哪个给老刘家挣的家业大”。
能左能右,实际上一种“厚脸皮”的表现。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时运不济、时机未到时,别人说什么,你都得听着。
刘邦用他传奇的一生,能够给我们普通人带来一个启示:
人生,不过是一场“变”的局。一定要时刻在变、不断在变,不要死磕一个方向、死守一个原则。
不要上去了,下不来;
不要下去了,上不去;
不要机会来了,不能左右;
不要低估来了,也不能左右。
唯有能上能下、能左右的人生,才有所谓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