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英宗发起的“夺门之变”为什么被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创始人
2025-06-04 23:03:23
0

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从弟弟朱祁钰手中抢回了皇位,复辟成功,这本是一件大事,但此次政变却被称为“最无用的一次政变”,这是因为什么呢?

夺门之变

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南侵,明英宗朱祁镇当时只有22岁,年轻气盛,又受宦官王振的蛊惑,贸然御驾亲征,最终因指挥不当,二十万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俘虏了去。

瓦剌以明英宗为要挟叩关,进犯北京,兵部尚书于谦和当朝孙太后只得改立英宗唯一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即景泰帝。随后,君臣一心,击退了瓦剌军队,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第一次北京保卫战。

大约一年之后,瓦剌见继续挟持英宗无利可图,便将其放了回来。朱祁钰出城迎接,两人上演了一场兄弟重逢的催泪大戏,随后英宗就被囚禁在了南宫之中,时间长达七年之久。

在这期间,朱祁钰也不是没想过弄死哥哥朱祁镇,但实在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而且朱祁钰似乎也不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此事就一直搁置了下来。

景泰八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决定铤而走险拥护英宗复位。正月十六日晚,三人闯入囚禁英宗的南宫,拥簇着英宗进入皇宫,守卫的士兵见到是太上皇而不敢阻拦,众人将英宗扶上了奉天殿宝座,然后跪倒,高呼万岁。

此时朱祁钰正在梳洗,准备上早朝,听到外面撞钟擂鼓,询问宦官才得知哥哥朱祁镇复辟,愣了一愣,然后连说了三个“好”字,继而躺倒床上重新睡下了。

一月二十二日,英宗以谋逆罪杀于谦、王文,弃市,籍其家。二月十九日,朱祁钰突然去世,时年29岁,英宗毁其所建寿陵,并将其妃嫔赐死殉葬。

以上就是夺门之变的简单经过,下面我们来分析为什么“夺门无用”,至少有三个理由。

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早夭

英宗被俘,朱祁钰继位之前,孙太后曾提出过一个条件,即朱祁钰可以继位,但必须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将来皇位还是要还给朱祁镇这一脉。那个时候,瓦剌兵临城下,当然以大局为重,于谦等人便劝说朱祁钰答应。而且朱祁钰刚开始似乎对权力并不热衷,也没有提出异议。

但是,权力这个东西,人一旦尝到了甜头,就很难遏制住自己的欲望了。朱祁钰在当了皇帝之后,才知道原来当皇帝是如此舒服,当然也想让自己儿子也体验体验,最好以后子子孙孙都能体验,于是就想反悔当初的约定了。

但是,当初立朱见深为太子,乃是众人皆知的事情,而且朱见深被立为太子时只有两岁,当然也不可能犯什么过错,朱祁钰想无缘无故的废掉太子,孙太后和朝中的大臣们恐怕不会答应。

为此朱祁钰不惜贿赂大臣,希望可以得到他们的支持,内阁成员六人,首辅和次辅每人一百两银子,其他四人每人五十两。皇帝行贿,古今罕见,重要的不在于数额大小,而是你不敢不收,而且收了钱就一定要办事。六位内阁大臣只好捏着鼻子收下“微薄的贿赂”,然后为更换太子一事穿针引线。

当然也有坚决反对的,朱祁钰的皇后汪氏就不同意,因为朱祁钰唯一的儿子叫朱见济,并非汪皇后所生。朱祁钰为此大怒,将其废掉,改立朱见济的生母杭妃为皇后,如此一来,宫中再无人敢反对朱祁钰易储。后来,朱祁钰死后,英宗因此事没让汪氏殉葬,得以生存。宪宗继位之后,感激当年汪氏的支持,对她也极好,汪氏一直活到了八十岁。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景泰三年,朱祁钰做好了所有准备工作,废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沂王,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朱见济比朱见深小一岁,此时只有四岁。

然而令朱祁钰想不到的是,第二年朱见济就不幸早夭。虽然也有可能是被谋害,但不管怎么说,朱见济一死,朱祁钰就绝后了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皇位了。虽然此时朱祁钰只有24岁,但此后五年的时间里,他不仅没有儿子出生,也没有女儿出生,原因成谜。

夺门之变前,朱祁钰已经病重

独子朱见济的夭折,对朱祁钰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从此之后朱祁钰的身体便一年不如一年,到了景泰八年时,已经病入膏肓了。

年龄尚不足三十岁的朱祁钰,为何会一病不起呢?除去失去独子的打击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家族遗传。朱祁钰的父亲朱瞻基36岁去世,祖父朱高炽47岁去世,哥哥朱祁镇也只活到了37岁,好像朱棣这一脉的寿命都不长,虽说朱祁钰29岁去世太短了点,但家族遗传疾病可能是最大的原因。

另外一种解释就有些阴谋论的味道了。比如说有石亨、曹吉祥这样的人,暗中在朱祁钰的饮食中下慢性毒药,使其身体慢慢垮了下来。再比如说,有人以求子为名,进献了一名妓女给朱祁钰,这名妓女入宫之后,极尽技巧,使得朱祁钰沉迷于床笫之事,最终被美色掏空了身体。凡此种种。

不管是哪种说法,根据《明英宗实录附景泰实录》记载,朱祁钰在执政后期的确卧床不起,病得很重,石亨等人正是看到朱祁钰康复无望,这才决定拥护英宗复辟。复辟的前一天,大臣们还在商议,决定在第二天早朝上和朱祁钰讨论储君的问题,不料龙椅坐的人已经换成了朱祁镇。政变之时,手握兵权的兵部尚书于谦闭门不出,对政变不加阻止,可能也是因为看到朱祁钰病重不治的缘故,为了保证政权稳定而作出的决定。

事实上,朱祁钰在夺门之变后,仅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也从侧面证明了他的确已经病得很重了。

所以,无论是不是有夺门之变,朱祁钰都没多少日子了。

朱祁镇是最合法的皇位继承人

朱祁钰病重即将去世,而他又没有儿子,那么他死之后,皇位会传给谁呢?其实,几乎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英宗。

明宣宗朱瞻基虽然是明朝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明君之一,但其生育能力实在太差,一生只有两个儿子,也就是朱祁镇和朱祁钰。所以,土木堡之变时,朱祁镇被俘,朱祁钰继位就是名正言顺,几乎没人能跟他抢(朱见深只有两岁)。反过来,如果朱祁钰死后,且没有儿子,那么朱祁镇继位也是名正言顺。

按照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的制度,如果皇帝死了,第一选择肯定是太子继位。如果皇帝生前没有立太子,那么就从嫡子中推选一个,没有嫡子的话,就从庶子里选一个。如果庶子也没有,那么就是继子中选。

如果皇帝死后无子,那么就从亲侄子们中选一个,先过继到去世皇帝的名下,然后再继承皇位。当然,这个侄子的父亲必须已经去世了才行。如果侄子里没有合适的,那么就从去世皇帝的兄弟们中选一个。

像朱祁钰这种情况,他没有儿子,也没有继子,侄子倒是有,但他侄子的父亲,也就是英宗还活着,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让英宗继承皇位。当时大臣们要讨论的也是此事,而讨论的结果也必然是将来传位给英宗。

换句话说,就算没有夺门之变,一个月后朱祁钰驾崩,必然是将英宗从南宫中请出来当皇帝。那么,夺门之变就显得多余了。即便没有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一个月之后皇位还是英宗的,只不过提前继位而已,却背负了政变的名声。

后来,内阁大学士李贤曾对英宗说,“若郕王果不起,群臣表请陛下复位,安用扰攘为?此辈又安所得邀升赏,招权纳贿安自起?老成耆旧依然在职,何至有杀戮降黜之事致干天象?”同时,李贤还指出,当年的夺门之变成功纯属侥幸,万一事情暴露,石亨等人死不足惜,陛下将被置于何地呢?

英宗这才明白过来,诏令从今往后,章奏勿用“夺门”两字,并议革冒功者四千余人,石亨、曹吉祥等人皆不得好死。

相关内容

原创 ...
前言 提起周瑜,你能想到什么? 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可能都是“既生瑜...
2025-07-19 04:33:58
原创 ...
三国时期,英勇威猛的将领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其中最为耀眼的当数吕布、...
2025-07-19 04:33:37
原创 ...
演义中的北宋故事是精彩不断,大破天门阵和十二寡妇征西的事迹,杨家将...
2025-07-19 04:33:30
原创 ...
众所周知,康乾盛世是清朝最辉煌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清朝的经济、政治...
2025-07-19 04:33:27
原创 ...
建立西汉的刘邦,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流氓(或平民)竟然取得了...
2025-07-19 04:33:17
原创 ...
青龙,四相之一,镇东方,属木,主生机; 白虎,四相之一,镇西方,属...
2025-07-19 04:33:11
原创 ...
卫青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大将,在汉对匈作战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不可遗忘...
2025-07-19 04:33:02
原创 ...
在剧版《西出玉门》第十集的结尾处,叶流西、昌东、肥唐、丁柳、高深一...
2025-07-19 04:32:46
原创 ...
三国正史上最让对手头大的四大名将,全都不得善终——东南砥柱 三国论...
2025-07-19 04:32:40

热门资讯

原创 章... 2025年,F1英国大奖赛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吸引了大量观众,生活在伦敦的章泽天也不例外。7月10日,...
原创 隆... 作者:燕赵节度使 北非的阿拉曼战役失败之后,隆美尔为了不被英军全歼,不顾希特勒不准撤退的命令,下令全...
原创 老... 1991年12月,已经存在了70多年的苏联解体,分为了10多个国家。由于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问题,西方...
事关史前和夏文化考古,重要进展... 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江苏兴化...
原创 诸...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学史上一直都是一个睿智的代表,和一个忠实的臣子,就连诸葛亮本人就曾写过一句话“...
原创 一... 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这个称号可不是拜把子拜来的,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李世民灭了东突厥与薛延陀,征...
原创 8... 众所周知盗墓这是自古以来便存在的非法行业,盗墓贼们利用自已学到的盗墓技术盗掘先人的古墓,将先人的陪葬...
原创 近... #暑期创作大赛# 俄祸,从1840年到新中国建立的百年时间里,国家积弱,也让东西方列强纷纷插足这个东...
原创 荆... 战国末期,秦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公元前228年,秦国向东进犯,俘虏了赵王,下一个目标就...
原创 清... 一直以来,中国的历史教育中有个说法是清朝“闭关锁国”,好像大清国一直是关着门发展,与世界各国不往来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