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历史罪人?这一说法,虽然有缘由,却不免有失偏颇。毕竟,将“五胡乱华”的大锅扣到刘秀身上,确实有点太冤了。
刘秀到底做了什么,让人觉得他应该背“五胡乱华”的锅?这个跟与汉朝大战了上百年的匈奴有关。
汉武帝时期,在名将卫青、霍去病的数次武力打击之下,曾经强盛一时的匈奴走向了分崩离析。一部分匈奴人南迁,投靠了汉朝,另外一部分则被赶往了中亚和欧洲。
原本臣服汉朝的匈奴人,在经历了新莽之乱后,又开始蠢蠢欲动。
光武帝刘秀由于东汉初立,不愿再起战事,就对匈奴采取了绥靖政策,以退让、安抚为主。
好在,天助东汉。
匈奴遭遇了连年的天灾;同时,又因为单于位之争,发生了内乱,导致匈奴再次分裂为了南、北匈奴两部分。
刘秀正是在这时候所做的一件事,引发了后人对他的非议。
建武二十四年冬十月,原本依附汉朝的匈奴分裂为了南、北匈奴。
第二年,南匈奴遣使,表示愿意继续臣服汉朝。
如果只是让南匈奴在塞外帮东汉抵御北匈奴,弹压周边诸如乌桓、鲜卑等部落,绝对是一件大好事,而东汉也只需要每年给予一些赏赐就可以了。可是,光武帝刘秀却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
据《后汉书》所载,建武二十六年,刘秀“遣中郎将段郴授南单于玺绶,令入居云中”,刘秀让南匈奴单于到云中郡居住。后来,“复诏单于徙居西河美稷”,又让南匈奴单于迁到了西河美稷,同时,“悉复缘边八郡”。
光武帝将南匈奴人内迁塞内,让他们在云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门、上谷、代等八郡居住。接着,又专门设立了中郎将,带着2500名步骑兵,“冬屯夏罢”,护卫南匈奴单于。
原本只需要让匈奴人自给自足,稍微给点赏赐就行了。这下子,东汉朝廷还要增加额外负担了。特别是冬天,还要在边地务农的百姓,供养匈奴人,又给百姓也增加了不少负担。
到了第二年,即建武二十七年,“益州郡徼外蛮夷率种人内属”。
不仅北方迁匈奴等部族的人到塞内,就连蜀川等地也开始迁徙蛮夷部落到内地了。
朝廷强大的时候,可以供养并有效地控制这些内迁的胡人。可是,等到灾荒发生,或者朝廷虚弱时,这些胡人就变成了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到了东汉中后期,西部的羌乱频发,匈奴人也开始不安分起来,暴乱不断,成了一大边患。
好在,当时的东汉朝廷还是人才辈出,所以,并不惧怕。
特别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董卓、马腾、曹操、孙权、诸葛亮等人,都是平定胡人叛乱的小能手。特别是曹操,将匈奴、乌桓、鲜卑等部打得是满地找牙,不服都不行。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也都会招募胡人加入自己的军队作战,也会大量迁徙胡人到内地,补充因为战乱而大量丧失的人口。
魏帝曹奂就曾在诏书中说迁移到内地的胡人,“前后至者八百七十余万口”。据一些资料显示,当时关中的人口中,差不多有一半是胡人。可见,当时的胡人内迁是大势所趋,也是被当时的朝廷所允许的。
可是,偏偏遇到了“聪明绝顶”的司马懿家族,事情就开始变得复杂了。
司马炎篡魏自立之后,选了一个“傻皇帝”司马衷继任。司马衷有点智商不足,可是,他的叔伯、兄弟、子侄,却个个都是人精。司马衷还有一个暴戾、贪权的“丑皇后”贾南风,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
西晋势弱于内乱,迁徙到内地的胡人看准机会,开始作乱,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大幕。
从304年冬天,氐人首领李雄占据成都,自称“成都王”开始,一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北方的胡人足足折腾了长达135年之久。
期间,北方的割据政权,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先后多达60余个。而北方的汉人,则差点遭到了灭种之灾。
五胡乱华时期,胡人开创了以人肉当军粮的先河,作战不带军粮,而是以人为食,并且将之变成了常态。那些被杀死的敌军士兵,被称为“熟食”。
将领激励战士英勇作战时的口号,都变成了,早上奋勇作战,晚上就有肉吃。
五胡乱华时期,屠城也是常事,一次屠杀数十万人,简直就是小菜一碟。胡人不仅屠杀汉人,胡人之间也是互相攻伐、残杀。再加上当时天灾连连,天灾加人祸,最后,北方的士族大家是“十不存一”,而汉人也仅剩不足400万人。
“五胡乱华”,成了华夏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时期。
那这件事应该怪罪在东汉光武帝刘秀头上么?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论题,就是“人到底是资产还是负债?”
答案其实也并不复杂,管理的好,让每个人都去劳动,都能产生价值,那人就是资产;反之,则是负债。
实际上,胡人不管是在刘秀时期,还是三国战乱时期,都为华夏政权所用,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时候,这些内迁的胡人,其实是不可多得的一笔资产。
之所以后来发生了“五胡乱华”的惨剧,是因为司马懿的后人实在是太“能干”了。司马氏把司马氏自己给打残了,再也无法有效管控内迁的胡人,这才导致了“五胡乱华”的大乱世。
我们了解了事件的梗概,就不难判断出来,刘秀当然不是华夏的历史罪人。
真要找出责任人的话,那也应该是司马懿家族才对。司马懿家族,才是华夏的历史罪人。
点和
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