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9岁围棋少年跳楼轻生的消息,在全网引发热议。
“9岁围棋神童被家暴跳楼”,众多网友都在等待这个消息被辟谣,但等来的,是越来越多让人窒息的证据:
新旧交替的伤痕、被掐、烟头烫、铁棍打、脚踹等等……
图源网络
据媒体报道,杭州智力运动学校9岁围棋棋手朱宏鑫据传“因长期遭父亲家暴殴打”于杭州跳楼轻生,杭州市公安局称已接到报警,相关部门正在调查处理。
而早在5月8日,浙江某地发生的一起家庭悲剧也在刺痛着公众神经:一位44岁母亲在教育9岁女儿时,打骂致其受伤死亡。
这样的悲剧事件并非个案,每年都会发生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将孩子殴打致死的情况。
震惊和惋惜之余,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家庭教育中的暴力行为有这么多?在父母“棍棒式”教育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1
畸形的鸡娃:
已经很优秀了,但父亲仍不满意
“年纪小成绩好”,这是朱宏鑫所在的杭州棋校的同学们给他的评价。
在围棋这条路上,朱宏鑫也算“小有天赋”,在同年龄段的学棋少年里已经算是很优秀的孩子了,但父亲对他仍然不满意。
这背后固然有围棋体系残酷竞争规则的原因,但根本上是父亲“望子成龙”式的畸形鸡娃让这个九岁的孩子感到深深的窒息。
2021年,5岁的朱宏鑫开始学棋,2年后,他便进入了冲段少年残酷的竞技圈。2024年8月,朱宏鑫破格被杭州这家知名棋校录取,进入学校的冲段班,开始了全日制的高强度的训练。
作为竞技体育的一种,围棋的残酷不亚于其他运动项目,冲击职业段位成功,继而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这当然是对于围棋少年们来说再好不过的选择。
但现实是,能够复刻这条路的孩子凤毛麟角,更多的最后只能成为“陪跑者”,即使是最后成为职业棋手,收入也差距明显,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无疑是在用全家之力“赌”一个光明的未来。
而朱宏鑫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有知情人表示,朱宏鑫父亲生活拮据,他开过小餐馆,摆过海鲜摊,当过房产中介,但无一例外,全部失败。
如今,他还背负着未了结的经济纠纷,没有稳定工作。
这种窘迫的生活境况也能从朱父的朋友圈窥见一斑,他经常在朋友圈发一些“讨钱”内容:
图片来源网络
或许正是这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条件,让他对从小就有围棋天赋的儿子抱有“望子成龙”的希望。
似乎在他眼里,儿子就是他人生翻盘的工具。
但事实或许并不像他想得这么简单,“他是个不错的苗子,但是谈不上是天才。”这是一位围棋协会知情人对朱宏鑫的评价。
这句话似乎残酷地揭开了这样一个现实:所谓的“围棋天才”,既是朱宏鑫父亲加诸在自己身上的翻盘“幻想”,更是他加诸在儿子身上无法承受的压力与控制。
在他的观念里,只要儿子没有取得那个“天才”的成绩,就是孩子没有努力,就是不对和失败的。
这种错觉激发了朱宏鑫父亲畸形的控制欲,因此,哪怕儿子在同龄人中已经足够优秀,他也依旧不满意。
就连朱宏鑫因升段而备受赞誉的业余围棋六段赛决赛,父亲的朋友圈也透露出令人窒息的压力。
2025年4月6日,朱宏鑫的父亲在朋友圈写道:“整场比赛都在玩,侥幸过了6(指升业余6段),不然真真把我气死。”
图片来源网络
在朱宏鑫生前最后一场围棋公开大赛里,他未在最终的获奖名单中,但实际上在行业内看来,这也并不算一个很糟糕的成绩。
即便如此,朱宏鑫父亲也在5月19日上午10时38分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伟星杯’打得一塌糊涂,还是缺乏大赛经验。”
图片来源网络
从5岁开始围棋启蒙,2022年至今,朱宏鑫在近10场大型赛事中获得组内冠军,这短短的四年,这个别人看来是“天才”的围棋少年,生命将近一半的时间都在没日没夜的练围棋。
一盘围棋少则几十分钟,多则几个小时,四五岁、五六岁的小孩,本该在游乐场、公园释放天性、收获快乐。
但对于朱宏鑫来说,他只能压抑这种属于孩子的天性——“坐在那边几百盘几千盘地去下”。
2
棍棒式教育:
“逼他写小结,他动嘴我动手”
很显然,只用“鸡娃”这两个字难以完全概括朱宏鑫父亲的暴力行为。
和平常我们看到的鸡娃家长不一样,因为性格本身就暴躁、易怒,朱宏鑫的父亲总是把鸡娃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
用周围人的话来说就是:“做什么都做不成,就把拳头转向家里人。”
而朱宏鑫父亲的家暴行为,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秘密”,在他们的生活圈子乃至于围棋圈子里,他的家暴都已经是“众所周知”。
早在朱宏鑫学围棋之前,父亲的家暴就略显端倪。
2019年1月26日,他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条视频,画面中还是婴儿的朱宏鑫站在及肩高的竹制婴童学站栏里,咧着嘴笑。朱某配文:“以后要是不乖,我就揍你。”
图片来源网络
而朱宏鑫的妈妈,也在三年前因为家暴和朱父离婚。离婚时,朱宏鑫本有机会跟随母亲生活。但朱父坚持要儿子的抚养权,母亲担心坚持争取“会被打死”。
而当母亲去学校见儿子,却发现朱宏鑫面对自己时恐惧不已,不敢靠近,朱宏鑫告诉她,父亲说“跟妈妈见面就把他腿打断”。因为恐惧儿子被打,母子之间的见面慢慢变少了。
从此之后,朱宏鑫的生活里就只剩下了父亲和围棋。而随着他们搬到杭州去上棋校之后,远离亲人的环境也让朱宏鑫难以向周围的亲朋好友求助。
2024年7月,在“福赤道”福建省青少年围棋锦标赛上,朱宏鑫取得儿童B组第二的成绩。
在比赛现场,他穿着肥大的粉色泉州队队服,队服下,是疑似烟头烫伤、肘部磕碰的红色伤痕。
更触目惊心的是,在朱宏鑫父亲的朋友圈中,有一条他记录自己逼朱宏鑫做棋局小结的日常:
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清清楚楚地被朱宏鑫抄写在纸上。
配文是——“逼他写小结,他动嘴我动手”。
在板正的字体背后,透露出的并不是一个孩子的乖巧,而是令人细思极恐的暴力带来的物理规训。
图片来源网络
而这,或许只是朱宏鑫日常生活中能够被看见的极其微小的一个片段,更多的时候,这个九岁的小男孩只能默默承受来自父亲的暴力与殴打。
哪怕是在比赛现场这样的公众场合上,据传父亲也能随时对他拳打脚踢。
有知情人表示,许多人都知道朱某在棋赛中的暴力行为,“我看网上留言,有些时候他们看到朱宏鑫都不大敢赢他,因为怕他被打。”
家庭暴力带给朱宏鑫的,是本不属于一个九岁孩子的抑郁,以及因为挨打带来的身体上的应激反应:
据周围人的回忆,2023年8月,朱宏鑫在和父亲、伙伴合影时,仍会表露出微笑。但在2023年10月,朱宏鑫就已经开始在做题时出现“吃笔屑”的现象了。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说朱宏鑫父亲朋友圈里的“狠话”是一种语言暴力,那么朱宏鑫身上的这些伤痕,以及伴随他的应激的生理反应,都在表明,父亲的暴力行为对这个九岁的男孩产生了巨大的伤害。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补偿性控制:
当一个人因为遭遇,失去了对外界的掌控感时,通常有两个表现:
1、依附于更大的权威。
2、过度控制身边的人。即他要通过过度控制身边人的关系,来弥补对生活的不确定感。
朱宏鑫的父亲显然属于第二种。而更让人悲伤的是,这样的同款家长并不是个例。
每年都有不少把孩子逼上绝境的家长,他们信奉“孩子不打不成器”的“棍棒式教育”。
也有父母试图给孩子套上“天才少年”的枷锁,并以此来控制他们。
而越是天才少年,越容易活在家庭的高压下,他们的抵抗方式也会越激烈。
上个月那个16岁跳楼的信奥高中生也是如此,当他选择结束生命时,父亲没有丝毫愧疚。
当父母给自己画着“望子成龙”的饼时,他们从不去想孩子的痛苦,在他们眼里,孩子仿佛不是一个人,而只是自己的一件所有物。
似乎只有在控制孩子的过程中,他们才能获得一种满足感。
但在这种家长单方面的满足背后,却是属于孩子的一个个血淋淋的悲剧。
3
“可以不站上领奖台,
但绝不能站上天台”
9 岁围棋少年朱宏鑫的悲剧,是畸形教育与家庭暴力共同酿成的人间惨剧。
他在本该肆意奔跑的年纪,被父亲用 “望子成龙” 的枷锁困在棋盘前,又在“鸡娃式”的家暴中失去了生命的温度。
许多人在看了围棋少年朱宏鑫的故事之后,都表示愤慨,也有少数网友对他被家暴的经历产生了共鸣。
在他们的故事里,自己曾经承受着来自父母的或多或少的语言暴力、身体暴力。而当他们向外界寻求帮助时,收到的也常常是不理解、不相信。
这些穷尽一生都无法和解的伤痛,不仅切切实实地对幼年的他们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更重要的是,这些伤痛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越来越深,进而对今天已经成年的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
“想起来就会害怕”“半夜想起父母的脸就已经瑟瑟发抖”“开口和父母说话都很艰难”......
幸运的是,他们的生命依然延续着,并且在今天和未来的生活里正在慢慢被治愈,但对于朱宏鑫来说,他的生命却再也没有被治愈的那一天。
当然,朱宏鑫的故事只是一个个例,但我们却依然能从中看出当下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容易走入的误区。
一位研究儿童保护制度的学者表示:
儿童心智并不成熟,更敏感小心,一旦遭受暴力侵害,难以排解痛苦与压力,十分依赖父母等亲属。
但这也意味着,当施暴的一方是父母,孩子往往出于对父母的过分信任和依赖而不敢反抗。
的确,在脆弱的年纪遭受到的伤害会给孩子带来一生都不可磨灭的阴影,而如果伤害来自于父母,这种阴影就更加深刻。
和朱宏鑫一样,今天大部分的孩子都身处高度内卷的生长环境中,每一个孩子都承担着超出他们年纪的压力,而父母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就极为重要。
是给孩子继续施加压力?还是作为一种支持的来源,成为孩子在压力之下暂时停靠的避风港?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图片来源:纪录片《在鹤岗安家》
有父母表示:“他可以不站上领奖台,但绝不能站上天台。”
也有父母反思自己日常的言行:“你现在觉得孩子满足不了你的期待,但ta刚出生的时候,你明明说健康平安就好。”
是啊,育人的初衷,不过是让孩子健康快乐的长大而已,这本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只是父母在鸡娃的过程中,逐渐忘记了这一点。
如今,朱宏鑫的生命永远定格在 9 岁,但这场悲剧留下的疑问却仍在延续:
父母该如何在望子成龙与让孩子健康长大间找到平衡?社会又该如何为身处暴力中的孩子筑起保护屏障?
或许答案就藏在每个成年人的反思里 —— 让教育回归 “育人” 的本质,让家庭成为温暖的港湾。
不要让语言和身体上的暴力在孩子的心里种下阴影,也不要让 “鸡娃” 变成 “毁娃”。
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孩子健康成长,成为ta自己。
参考资料:
[1]Sir电影-就这样,合法绑架一个国产天才
[2]风声OPINIO-浙江母亲打骂女儿致死,鸡娃过度就是暴力违法
[3]南风窗-9岁围棋少年之死,至亲,至毒
[4]新闻哥-9岁围棋天才自杀,敲不醒装睡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