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的开创者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前551.09.28--前479.04.11),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其高尚品行、渊博学问和深邃思想不是天生就具有的,也有一个学习修行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难免也要犯错误,其中孔子为鲁相而杀少正卯,就是孔子犯得修行不够的错误。
1.孔丘。网络配图
鲁定公十四年(前496),鲁国大权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掌握,季桓子邀请博学多识、有巨大社会声望、维护公室权威的孔子任大司寇(主管司法的最高长官)。《荀子·宥坐》记载:“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史记》记载:“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之类是也。”孔子杀少正卯后,“戮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孔子家语》)
3.鲁定公。网络配图
那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并暴尸3日呢?原因,一是,少正卯与孔子持不同政见,并聚徒宣讲他的学说,且影响力甚至在鲁国胜过孔子。二是,相传孔子门下有弟子3000人(其中贤人72人),而少正卯却有弟子4000人(其中贤人80人),成为鲁国的“闻人”。而且,少正卯开办的私学,常常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听讲,弄得孔子很没有面子。
3.少正卯。网络配图
孔子杀少正卯后,自圆其说地列出少正卯的5项罪状:“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于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荀子·宥坐》)为了天下安宁,孔子不得不杀少正卯以杀鸡儆猴。
4.孔子。网络配图
5.孔子向老子问礼。网络配图
只是,孔子犯得错误,让世上少了一个法家的集大成者---少正卯。少正卯(?-前496),姓少正(一说少正是官名),名卯。春秋鲁国大夫,法家先驱,聚徒讲学、主张革新,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反对没落奴隶制的统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