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朱藩是朱元璋的第三子,为马皇后所生。洪武三年被朱元璋封为晋王,洪武十一年封太原诸侯。历史上,朱范以睿智而残暴着称。聪明与残忍结合,朱凡很容易被视为危险人物。而且,洪武时期,朱元璋用王来镇守边疆和重要地区。他们大多拥有皇家侍卫,在军中威望很高。尤其是秦王、晋王、燕王等诸侯王,朱元璋经常命令他们率领大军进攻蒙古。另外,山西和蒙古相距也不远。如果内外相连,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朱元璋如此急切的原因。
太子朱标一向仁义。他得知此事后,立即阻止了朱元璋。他劝道:“如果我父亲出兵,朱范不服从,父子就会成为敌人,这对世界和子孙后代都没有好处。更何况,我们不知道朱范是否叛逆。” ”。他建议他的儿子在巡视陕西的时候,设法将金王带到南京,交给他的父亲。朱元璋想了想,觉得朱标说的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建议。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朱标奉命视察陕西,考察西北建都的可能性。在此期间,西北诸王纷纷前来清洗朱标,其中就包括晋王。诸王齐聚十余日。朱标霖临走时,特意请晋王载他一程,将他带到了河南。朱标便趁机请求晋王与他一起进京去见他的父亲。朱凡无奈,只得听从他的命令。
朱元璋看到晋王来了,不禁生气了。朱凡能前来解释,自己并无谋反之意,但他很可能做了很多私自驻兵等违法之事,否则这样的谣言也不会流传开来。朱元璋一怒之下,准备处死朱范。朱标不忍观看,跪下为弟弟求情。经过百般祈祷,朱元璋终于同意放他走。然而,死刑可以避免,但活罪却无法避免。朱范的晋王称号被废,沦为平民。朱元璋命令他不得离开京城半步。
朱标生性友善。他觉得朱凡的弟弟可怜,所以经常到他的住处劝诫他。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凡终于醒悟过来,日夜失声痛哭。朱标向朱元璋汇报了朱范的表现。
此时的朱元璋已是耄耋之年。马皇后去世后,他一直感到孤独和凄凉。他听说朱凡一直在哭泣、悔恨,心里不忍。毕竟,他是自己的儿子,也是马皇后的儿子。于是他选择原谅朱范,并下旨恢复他的爵位。洪武三十一年三月,朱范去世。两个多月后,朱元璋也去世了。父子同年去世,儿子比父亲去世早。这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太子朱标主张以仁义治国。不仅是晋王朱范,就连秦王、纣王也都受到了朱标的怜悯。朱元璋一直觉得朱标的风格不是真正的皇帝之道。他曾多次用各种手段让他明白,当了皇帝就必须学会狠。最残忍的一件事是朱元璋故意命一辆满载尸体的大车从朱标面前经过。他想以此来激发朱标的凶猛。然而,朱标的反应却并不如朱元璋所愿。当他看到这些尸体时,眉宇间充满了悲伤。他双手合十,祈祷道:“好,好。”朱元璋气得脸色发白。
然而,如果你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朱标的仁义政策并非没有优点,而是一个深刻的策略。
首先,朱元璋在洪武朝时期一直行事残暴。无论是大臣还是小官,都没有逃脱他的虐待。虽然当时并没有看出什么大问题,但是可以说朱元璋侵犯了金士绅阶层的利益。他们因为他的残酷政策而受到镇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任何不满。在古代,晋族士族是王朝统治的核心阶级。朱元璋能够打天下,金士绅功不可没。如果朱标坚持执行这一政策,王朝内部的矛盾必然会更加尖锐。朱元璋死后,事情可能会变得非常糟糕。朱元璋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在蓝玉案之后,他颁布法令,废除了摧残人肉身的残酷严酷的刑罚,同时也取消了锦衣卫的设立。文武之道,宽松从容。如果朱元璋的政策是“张”,那么朱标就需要“放松”。从这个角度来看,朱标的坚持其实也是有其原因的。这是一个大趋势。
其次,从朱标对晋王朱藩事件的处理来看,这其实体现了高度的智慧。看似亲切,实则最合适。在朱元璋的威严统治下,他的儿子要造反只能是谣言。现代人都不会相信,更何况当时的朱标。朱标对此深有体会。这就是他提出这样一个解决方案的原因。朱元璋有些生气,朱标却淡定自若。
朱标视察时决定带上朱凡,足见他强大的信心。他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好这件事,把朱凡带回来。他把朱凡带到了京城,并在那里受到了惩罚。大多数人都会对朱标这样的人感到反感。但朱标每天都陪伴在朱凡身边,不仅让他不会产生这样的邪念,也让他真正感受到了深厚的兄弟情谊。
一方面,他打消了朱元璋的怒火,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事情解决了。另一方面,他也让朱凡接受他的青睐,提升他的威信。晋王看似受到了惩罚,实际上并没有损失什么。朱标处理得非常漂亮。
朱标是太子,他需要服众。他的这些举动,让他的威望直线上升。不仅秦王、晋王,连燕王朱棣都对他十分恭敬。如果朱标即位,估计就不会再有后来的靖难之战了。
(《明太祖实录》、《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