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仅是皇帝家族的祭祀殿堂,更象征着祖先的崇高地位。在这封建时代,太庙的地位与权威愈发凸显,堪称尊贵的象征。配享太庙,是对国家和社稷有卓越贡献的朝臣,他们在离世后,会被安置于太庙的偏殿中,接受后世君主的祭奠。这样的礼遇,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朝臣们的终极殊荣。
而在清朝,享国长达二百六十八年,但能得到这种殊荣的却寥寥无几,仅有区区二十六人。他们分为两类,一是爱新觉罗皇族,被供奉于太庙的东配殿;另一是勋贵重臣,被供奉于太庙的西配殿。这二十六人中,满族二十三人,蒙古族两人,唯一的汉族大臣,就是张廷玉。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研斋,出生于安徽省桐城,是清朝著名的汉族政治家。他的父亲张英是康熙时期的重臣,官拜内阁大臣。为避免家族内部争斗,也为推动张廷玉的仕途,张英在六十三岁高龄就自愿告老,离开了政坛。但他为儿子张廷玉在朝中打下了扎实的人脉基础。 在张廷玉年轻时,得到了康熙皇帝和内阁重臣们的青睐。不久后,成为众多皇子和党派拉拢的对象,但张廷玉却保持清醒头脑,恪守父亲的教诲:坚持不参与党派斗争,只忠于朝廷皇帝。在“九子夺嫡”的时期,他对每位皇子都一视同仁,没有展现出任何偏袒之态。这种态度赢得了康熙皇帝的宠信。 1722年,康熙帝逝世,由其四子胤禛继位,即雍正皇帝。雍正即位历经夺嫡之争,对于朝臣更显得严苛。雍正认为朝廷需要的不仅是忠心耿耿的臣子,更需要有能力的人才。他对人才的选拔标准十分苛刻,对张廷玉也是如此。 在雍正的统治下,张廷玉努力争取雍正的信任,并最终成为其心腹。张廷玉受封为太子太保,出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署理都察院事务,担任户部尚书和四朝国史总裁官等重要职位。雍正临终前,更是明确准予张廷玉配享太庙。 然而,乾隆登基后,张廷玉逐渐表现出与乾隆不和的迹象。他的性格变得急躁,言辞也变得强硬,甚至对乾隆表示不敬。这种态度激起了乾隆的不满。张廷玉也开始多次请辞,但都遭到了乾隆的拒绝。最终,乾隆下旨罢免了张廷玉的职务,并取消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面对乾隆的强硬态度,张廷玉无奈地承受着这样的对待,这段时期对他来说充满了压力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