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即东晋十六国的时代。东晋是在南方建立的政权,而北方和巴蜀地区则涌现出了十六个割据政权:前凉、成汉、前赵(汉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段时期,除了东晋和十六国之外,还存在着八个割据政权,分别是冉魏、段齐、翟魏、仇池、西燕、谯蜀、桓楚、代国。有人或许会好奇为什么这八个政权没有被纳入“十六国”的范畴。
“十六国”的说法来源于北魏时期的史学家崔鸿编写的《十六国春秋》。而《魏书》和《晋书》两部经典史书则将《十六国春秋》视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晋书》甚至在《十六国春秋》的基础上为“十六国”除前凉外的各国君主创造了新的传记名称,如“石季龙载记”。至于为什么冉魏、段齐、翟魏、仇池、西燕、谯蜀、桓楚、代国没有被列为“十六国”,这一点至今仍存在争议。接下来,我们将阐述一种观点。 在这八个政权中,冉魏、段齐、谯蜀、桓楚都属于一代而亡。按照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一代而亡的政权难以被视为真正的朝代。就如王莽的新朝,虽然实现了大一统,却因为一代而亡而难以被正统接受。冉魏、段齐、谯蜀、桓楚这几个政权同样因此未被划入“十六国”的行列。翟魏虽然传承了两代君主,但仅存在了短短五年左右,第二代君主翟钊在位时间更是不足一年,也算作是“一代而亡”。 仇池虽然在南北朝初期仍有一席之地,但其疆域巅峰时期仅限于武都、阴平两郡,存在感相对较低。再加上仇池一直向周边政权称臣,使其在整个格局中显得不够独立,崔鸿可能将其看作是一种“土司”而非独立政权。至于西燕,虽然传承了七代君主,存在了约十年,理论上可以被视为一国。然而,西燕的开国君主慕容泓与后燕的开国皇帝慕容垂都是前燕宗室。由于最终被后燕吞并灭亡,崔鸿可能将其视为后燕的分支政权,而不是独立的“十六国”。 代国是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的,也就是北魏的前身。作为北魏的史学家,崔鸿自然将北魏视为正统。而《十六国春秋》并不以十六国为正统,这一点从对十六国君主姓名的直接称呼中可以看出。由于《十六国春秋》不以十六国为正统,崔鸿因此未将被视为正统的代国纳入“十六国”的范畴。 综上所述,这八个政权没有进入“十六国”的原因,或许在于崔鸿的观点。虽然《十六国春秋》散佚,但现行的版本都非原版,因此崔鸿未将这八个政权纳入“十六国”的原因仍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