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酿酒的国家之一,被誉为酒的发源地。传说中,酒是由杜康发明的,因此他被尊称为“酿酒始祖”、“酒神”。然而,关于杜康的身份存在争议,有的史书称他是黄帝时期的人,有的说他是夏朝君主少康。杜康造酒的故事虽然只能当作传说,但实际上酒的发明就像使用火一样,应该是远古先民们偶然发现的。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中,就发现了自然发酵的果酒。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有了富余,酿酒技术也逐渐出现。
在夏商周私有制时代,酒成为一个人社会地位的象征,只有农业时代有多余粮食的人才会拿去酿酒。从夏商周时代到唐宋时期,酒主要分为谷物酒和果酒,通过蒸煮果实和粮食,加入酒曲进行发酵和压榨来制成。大多数中国古代的酒都采用酒曲技术制成,因此酒的度数通常不高,甚至很低。然而,汉代对制曲技术进行了改进,使酒的味道更加甘醇,为例,2003年在某个汉代贵族墓中发现的西汉时期的黄酒,其香味扑鼻。 魏晋时期众所周知,著名的“竹林七贤”都喜欢饮酒,尤其是刘伶。据说他让仆人跟随他,如果他喝醉倒在地上,仆人就在路边挖个坑把他埋了。唐代人更加热衷于饮酒,“诗仙”李白留下了许多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将进酒,杯莫停”为代表的诗句。杜甫更是称李白为“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在盛唐时成为文人墨客的“标配”。 对于宋代的印象,我们可能会想到“三碗不过岗”和梁山好汉的“大碗喝酒”。此外,宋代还出现了药酒。然而,由于古代酒的度数较低,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实际上是喝不醉的,李白自然也不容易醉倒。 然而,到了元代,关于“千杯不倒”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呢?因为元代掌握了蒸馏酒的技术,他们在酒曲发酵后增加了一道蒸馏的工序,从而创造出了白酒。然而,在元代,蒸馏酒并不被称为白酒,而是被称为“阿剌吉酒”,在明代则被称为“火酒”,清代则有“汗酒”和“高粱酒”的称呼。白酒的酒精含量高,度数自然也较高,味道更加香醇,也更容易让人醉倒。如今,有“汾酒”、“茅台酒”、“西凤酒”、“泸州大曲酒”等四大名酒。酒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象征之一,周代的典礼上少不了酒,酒俗文化也在后来演变成中国独有的形式。如今,酒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广泛,无论是日常饮食还是各种聚会庆典,酒都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其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也不为过!
作者:东坡有肉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