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与中国唐太宗同一时期,印度平原也出现了一个比较牛的王朝,摩揭陀国君戒日王,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位雄主,堪比中国的秦皇汉武。戒日王统一北印度之后,并没有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只是一个依靠武力维持的松散联盟。看到大唐帝国完备的中央集权体制,戒日王也有意学习,多次对唐朝示好。公元647年,唐太宗命时任右率府长史的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率30余人次出使印度,同时拜会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看望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
但是当王玄策等人千辛万苦抵达印度时,戒日王因为一个意外事件死了,王朝的各路势力经过角逐,阿罗那顺顺利上位。新登大位的阿罗那顺野心膨胀,担心大唐和吐蕃联合起来对自己扩张不利,于是先下手为强,秘密调派军队暗暗劫杀大唐使团,猝不及防的大唐使团损失惨重,除正负使外全部遇难。逃脱敌人牢笼的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不甘心受辱,但是如果回大唐通过外交途径雪耻太慢,经过商量后,二人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借兵复仇。
他们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尼泊尔王国。由于吐蕃的松赞干布同时迎娶了大唐的文成公主和泥婆罗的赤尊公主,三方关系友好,所以王玄策就以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阿姆修瓦尔曼王借用七千尼泊尔骑兵。
王玄策又命蒋师仁入吐蕃,向松赞干布借兵,又借来一千五百兵马。同时还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以大唐讨逆之名征招人马,又征来一千人,此时王玄策属下的部队已经近一万,但没有唐朝一兵一卒,而是由附近各国军队组成了一支“联合国军。”
军队在手的王玄策挥师南进开启了讨伐叛逆之旅。阿罗那顺看到王玄策杀来,迅速集结六万兵马防御,其中有一部分是精锐象兵。高大威猛的象群集团冲击,犹如天崩地裂一般,让敌兵胆寒溃散。有了这么多军队和大象兵,阿罗那顺自以为稳操胜券。谁知王玄策早有准备,他征集了数十条水牛,在牛角上缚上兵刃,尾上缚苇灌油,以火点燃。火牛冲进象阵后,大象受惊,掉头向后狂奔,反而冲散了自己阵脚,踩踏死伤士兵无数。王玄策趁势挥兵掩杀,大败阿罗那顺,歼敌数万。
阿罗那顺见野战无法获胜,只好收缩部队死守茶鎛城,王玄策率兵围城,打造的云梯,弩车,使用各种先进的攻城手段,三日即告破城,阿罗那顺弃城而逃。王玄策乘胜追击,一举全歼残敌并活捉阿罗那顺,一时间“远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天竺震惧”。
王玄策不用国家一兵一卒,一人征服阿罗那顺,尽展大唐风采,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