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皇十四年,颇有贤名的隋文帝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
创始人
2024-06-29 03:33:34
0

原标题:开皇十四年,颇有贤名的隋文帝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

隋文帝杨坚总体上来说是个好皇帝,后人对其亦颇多正面评价。

但就是这样一个好皇帝,在开皇十四年却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百姓流离失所、饿遍野,隋文帝却守着关中满满的粮仓,不开仓赈灾,而是撵灾民们去外地谋食。

这事无论怎么看都不光彩,以至于后来唐太宗在议论起这件事时,忍不住指责隋文帝“不肖”、“奢侈”。

是隋文帝在皇帝位上待久了,变昏庸了?还是另有隐情?让我们一点点扒开历史的迷雾,去一探究竟。

本来在中国历史上,不赈济灾民的现象也是常有的,隋文帝的这件不光彩的事也是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但是在此事发生的三十五年后,一位重量级人物——唐太宗——站了出来,又将这件往事提溜了出来。

在《贞观政要》中,李世民和王珪讨论起了杨坚的问题,李世民说:

"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

说完这话,李世民又做出了反思"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警戒自己绝不可以跟隋文帝一样荒唐。

唐太宗李世民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后人对隋文帝的再讨论。比如说王寿南,他就认为隋文帝治理国家的政策远超南北朝那些创业的帝王,但器量却很狭小,开皇十四年隋文帝做的那件事,尤能显示出隋文帝的胸怀不广。

唐太宗和王寿南的批评确实无可指责。开皇十四年的时候,关中地区百年一遇的大旱造成了数十万百姓的流离失所,但凡是有些良知的皇帝都会体恤灾民,下令开仓放粮。但是隋文帝倒好,居然漠视了这帮遭受苦难的民众,下令不准开仓放粮,让灾民自己解决。

如果说隋朝的的粮食情况不容乐观,实在没办法赈济,出现这样的情况也算情有可原;但是,当时的情况是"仓库盈溢",这时不赈灾就说不过去了。唐太宗对他的评价不是很好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事实摆在这里,隋文帝就是没有赈济灾民。

不过,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隋文帝在位期间,关中曾发生多次旱灾,每次隋文帝都表现的很积极、开仓赈灾,只是开皇十四年的这次大旱,隋文帝却一反常态。这不值得怀疑吗?

在开皇十四年之前的几次旱灾中,隋文帝的形象一直是十分正面、积极的。

开皇十四年之前,关中地区的受灾情况十分的多,隋文帝为了解决灾荒的问题决定修建官方的粮仓,把一些农业发展良好地区的粮食弄到关中储备起来。但是,由于关中地形复杂,粮食想要运进来面临着非常大的交通问题。

首先是洛阳到陕州的交通不便利的问题,湍急的黄河水像一把剑一样直接隔断了这两个地方的交通,船只根本没有办法运行。其次就是潼关到长安之间有着天壑的存在,千丈悬崖比比皆是。

面对这种苦难,隋文帝秉承着百姓性命关键的考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克服了外地运粮到关中的困难,他下令"命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造福了不知道多少百姓。自那以后"时百姓承平日久,虽数遭水旱,而户口岁增",可见隋文帝确实是为人民办事的好皇帝。

在粮食运进关中之后,每次旱灾隋文帝都选择开仓放粮。

开皇三年的时候,关中遭受饥荒,隋文帝当时下令调集十三州的粮仓储备运送到关中赈济灾民。还有开皇四年的时候"甲戌,驾幸洛阳,关内饥也",隋文帝立马开了"常平仓",拯救了数不胜数的灾民。开皇五年甚至下令在各地设置义仓,准备在当地遭受饥荒的时候就开仓放粮,解决百姓的温饱。

就这样来看,隋文帝也绝对不是一个小气到"不怜百姓而惜仓库"的人,要不然他在历史上的评价也绝不可能是"功大于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史书记载了隋文帝在"开皇十四年"的时候没有开仓赈济灾民,但同时,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隋文帝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饥荒表现的十分自责:

"关中大旱,民饥,上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

隋文帝一边“流涕”、“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一边还要紧锁粮仓,属实奇怪。

综合隋文帝多次的赈灾行为以及开皇十四年的行为表现,这场没有赈济的饥荒,绝对不像唐太宗说的那般轻巧,只是奢侈、不肖。

开皇十年前后,隋朝的内忧外患加重,战争增多众所周知,隋文帝代周而立,虽然统一了中国,但是仍然面临着非常大的内部矛盾。比如说当时的两个姓"萧"的割据势力拒绝投降,隋文帝派遣宇文述、会燕荣率领大军去苏州和绍兴,讨伐这两个残余势力。这件事发生在开皇九年。

还有在开皇十年,江南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这场平叛战争打了差不多一年,在开皇十一年才彻底结束。

可以得知,在开皇十四年之前,隋朝内部的叛乱还是很多的,因此隋文帝没有办法把军队减少至一定规模,如此一来,庞大的军费开支和粮食消耗就是隋朝必须面对的一大问题。

"内忧"还只是少部分人的叛乱,而"外患"带来的影响则时刻威胁着隋文帝的统治。当时的突厥野心庞大而实力雄厚,隋文帝每日忧心忡忡:

"今皇祚肇兴,宇内宁一,唯有突厥种类,尚为边梗。此臣所以废寝与食,寐思之。"

隋文帝十分担心突厥的问题,后来隋文帝逮到机会,用计谋内部分化,再用军事实力外部打击,最终总算解决了外患的问题。这件事情发生在开皇十三年。

由此可见,在开皇十四年的关内大饥荒之前,开皇十年前后的时间里,隋朝其实面临过非常多的威胁,那么隋文帝要时刻保持着紧张的军事活动也殊为不易。从这一点来看,在开皇十四年选择"战略性"放弃赈灾,也是可能的。

战乱威胁下,军队的粮食保障为重,不能再像以前的和平年代一样,开仓赈灾我们来看看关中这个地方。关中地区是隋朝的国都,里面居住着大量的官员,驻扎着全国最精锐的部队,还有大量的百姓,这些人一人一张口,每天消耗的粮食是惊人的。另外,关中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农业基础很差,土壤退化、灌溉失调都是很常见的。

因此关中地区的储存粮食一旦被消耗殆尽,想要恢复可就难了。万一赈灾之后,又有战乱,则军队的粮食补给就会成为大问题,没有粮食,军队如何打仗,军队一旦不能打仗,面对敌人的来势汹汹,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在军队补给和灾民的两难处境下,隋文帝最终把眼光投向了洛阳,洛阳土壤肥沃而且储备极多,所以隋文帝综合考虑,鼓励灾民"外出就食",好把关中的粮食节省下来。

那么肯定就会有人问了,为什么不把外地的粮食大量运进关中呢?

第一,关中地区和产量地的地形地势都是阻碍,而且路途遥远,等粮食运到的时间,还不如让他们出去找食物。

第二,隋朝时期的粮食贪污现象比较严重,隋文帝考量到之前义仓时期出现的官员监守自盗情况,也很难放心的让他们把粮食运过来。

第三,粮食本来就珍贵,运过来的途中万一遇到什么事情,粮食不但会受到损失,还会影响灾民的救济。

因此,综合全局的考量,隋文帝决定不开关内粮仓赈济,而是采取让百姓出去就食的方式,和灾民们共渡难关。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是对于国家的大局是有利的。

隋文帝其实真的是一个较为怜恤百姓的君主,在和平年代的开皇三年、四年、五年,连年饥荒,他年年开仓赈灾,为百姓谋福利。

到了开皇十年左右,连年的叛乱战争、对外战争让他无暇他顾。关中的粮食是保障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准备,政局的动荡已经不允许他像建国初期那样肆意开仓赈灾,他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时刻防备可能发生的战争,时刻保障军粮的充足。

所以在开皇十四年的"大饥荒"上,他只能忍着悲痛,一边“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一边紧封粮仓,把百姓“从关中撵出去”,让他们去外地谋生。

相关内容

原创 ...
2026年新赛季将迎来一支新军——美国通用/凯迪拉克车队,这一车队...
2025-07-03 08:37:21
原创 ...
2025年7月4日,F1英国大奖赛迎来了如火如荼的角逐。在这条历史...
2025-07-03 08:36:52
福州高新区南屿镇供水工程通...
福州高新区南屿镇供水工程迎来重大喜讯,如今已顺利通水!这一工程的竣...
2025-07-03 08:36:17
原创 ...
从秦始皇开始,我国一共经历了495位皇帝,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皇帝诸...
2025-07-03 08:34:03
原创 ...
闲聊三国事,三国有趣事,与君共享之!欢迎大家的观看,本篇文章为大家...
2025-07-03 08:33:53
原创 ...
大清道光晚年,皇位的竞争者就只剩下了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皇四子...
2025-07-03 08:33:52
从身份标识到文化记忆 ——...
中国姓名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最初应该是一种身份标识。《说文解字...
2025-07-03 08:33:48
原创 ...
公元219年,42岁的吕蒙,死在了孙权的内殿中。 因为吕蒙死的时候...
2025-07-03 08:33:26
原创 ...
弘晸(zhěng),这位清朝阿哥的命运与明朝建文帝的幼儿朱文圭命运...
2025-07-03 08:33:25

热门资讯

原创 深... 提篮桥监狱的搬迁与未来规划:重塑百年历史遗产 上海市提篮桥监狱,一度被誉为“远东第一监狱”,近日完成...
《狼性时代》:二战后,德国普通... 近年来,随着《破碎的生活》《奶奶的菜谱》等一批书写战后德国普通民众记忆的作品引进国内,我们得以看到宏...
晚清老照片:正妻与通房丫头出镜... 一百多年前的清末,照片远没有今天这样普及,除了摆拍的照片,还没有P出来的。尽管那时候技术粗糙,欠缺艺...
原创 朱... 01 今时今日,很多商品的热销除了依靠自身的好口碑与好质量以外,更免不了依靠名人效应。这也是为什么,...
原创 自... 应该说,秦,两汉,唐的辉煌与灿烂的历史都与定都关中地区是分不开的,得关中者得天下,大一统王朝都是定都...
原创 华... 6纵是华野的主力之一,是一支能打、敢打、会打的虎军,历经华东战场数次大战。司令员王必成被称为“王老虎...
原创 1... 在明朝嘉靖年间,一支葡萄牙船队远渡重洋来到了澳门。明朝当地官员出于人道主义,允许他们可以晾晒货物的要...
刘子健谈宋史:历史是近乎情理的... 宋史专家刘子健先生说:“治学,非问不可。”纵观其学术著作,鲜明的问题意识、简洁的行文论述、理性的观点...
原创 1...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为即将召开的新政协会议,向广大爱国民主人士发出邀请。 在邀请的人员中,...
原创 自... 康熙皇帝被誉为“千古一帝”,生前创造了一个辉煌的盛世,但盛世时间久了,难免会留下很多弊端,比如最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