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很多研究学者都会以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作为否定《三国演义》肯定《三国志》的证据,其实历史演义小说本来就免不了虚构,彼之短很可能正是此之长。再退一步讲,鲁迅这句话本身也是有一定问题的,我们不禁要问: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真的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聪明到了近于妖的程度了吗?
我们中国人常说一句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在中华文化当中,诸葛亮简直就是聪明的代表词。正在他的辅佐下,刘备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汉室远亲,变成了三国时期三足鼎立的风云人物:先是帮刘备与孙权联盟,赢得赤壁之战(这里的确有神化的成分在),在有了自己一定的基础之后,攻取了益州和汉中,这个时候蜀国的地位也已稳固。可以说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才华是无人可以否认的,他的一生给刘备出了无数的计谋,每一个计谋的巧妙都能够体现他无与伦比的才华和聪慧。 上一篇文章我们分析到关羽之死。如果说关羽之死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他自身的性格问题的话,那么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中罗贯中就完全用他出神入化的笔写出了诸葛亮的“低潮”。相信熟读《三国演义》的书迷都知道,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是因为马谡失街亭。本来诸葛亮是打算采用调虎离山之计,用斜谷道来迷惑曹军,想要取得祁山,而街亭只需要守住短短几日,便可以获得战争的胜利。
但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张郃用了5万人就攻下了街亭,导致蜀军大败。而失了街亭的这个人就是马谡,在大军出发之前,刘备就不看好这个马谡,也劝说诸葛亮不要用他,可是诸葛亮却想让马谡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以此战为他立威,而守街亭正是一个难度系数很小又适合立功的任务,所以诸葛亮才坚持要让马谡来守。
最后,就是这个坚守诸葛亮痛失好局,这才出现了经典的挥泪斩马谡。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开篇这样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三国的开篇,罗贯中其实就用老到之笔已经定下了全书曲折激昂抑扬交错的格局,而对诸葛亮的素材的运用也恰恰符合了这个基调。
老百姓想看到聪明绝顶的诸葛亮,罗贯中让我们看到了;
老百姓想看到落入困境的诸葛亮,罗贯中让我们看到了;
老百姓想看到忠心悲壮的诸葛亮,罗贯中也让我们看到了。
这就是历史和小说合一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诸葛亮一生为蜀国操持,任劳任怨,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一片赤诚和一生的起承转合,让人看到了《三国》之所以成为三国、罗贯中之所以成为罗贯中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陈寿《三国志》、罗贯中《三国演义》
作者简介:梦回历史堂:高校人文教师,已经出版有多本国学历史点校与解读书籍,专注历史人文教育。这是“梦回三国”专栏的第二篇原创作品,感谢您的关注。扩展阅读:“大意失荆州”都怪关羽性格?还有另一个人的眼光也许更关键
上一篇: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权臣之路
下一篇:诸葛亮在四川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