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历史上的名将,我们可能会想起来很多,但是如果某个时期内,出现的将领特别多,那我们很可能就无法记住他们。
比如说五代十国,唐朝灭亡之后,短短50多年,中华大地上因为藩镇割据,各路藩将纷纷搞起来拥立的戏码,前前后后打来打去,走马灯似的换了5个朝代。
而且各地其他不服从中央的政权也有十个,所以简称是五代十国,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之凌乱,可以说是仅次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但是魏晋南北朝,因为时间很长,你看起来很凌乱,但中间起码也有相对和平的时期,但五代十国可不一样,简直没有一天安静。
各种军事斗争,一直都在持续,大家你打我我打你,完全就是一锅乱炖的局面,各种将领层出不穷,因为打仗非常频繁,所以五代十国其实是出了不少名将和有名的战役。但因为是太频繁太多了,所以如果不是对这段历史特别感兴趣的,可能真的很难说出,这段时期有什么名将,尽管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战斗最频繁的一段时间。
但有一个将领,在历史上却很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后周时期的韩通,也是一名武将,这个人在历史上很有名气,但不是因为他有多骁勇善战,而是因为他是陈桥兵变后被杀的唯一一个人。
我们都知道,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混乱的局面,当然他上台,用的还是五代时期最普通最常见的手段,乘着主少国疑,大将趁机造反夺了天下。
因为五十多年时间,这种事情发生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政权更迭的速度非常频繁,所以大家对本朝似乎也没有什么忠诚度,从将领到文武百官,谁当皇帝就跟谁干,完全没有说忠于谁这种思想,最典型的就是冯道。
他历仕四朝十帝,完全就是一个政坛不倒翁,当然冯道这个人比较复杂,这里举他的例子只想说明,当时从上到下,对于改朝换代这种事,早已经麻木。
反正都是跪下来磕头,给谁磕似乎都是一样的,这是那个事情普遍流行的道德准则,也是后来最被诟病的一种思想。
后世大多数思想都对这一时期的做法持否定态度,认为五代时期,太多无耻之人,完全只知道利益的算计,心中没有丝毫的道义可言。
礼义廉耻似乎完全就是不存在的东西,这方面的典型就是石敬瑭,不仅仅是丧权辱国,把幽云十六州拱手让人,而且还恬不知耻的认了比自己小10岁的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做爹。如此乌烟瘴气的环境下,大家对于每一次政权更迭早就做好了利益最大化的打算,只要是看到城外有人称帝,城内文武百官基本上早都做好的迎接新主的准备。
但乱世之中,总有那么一两个例外,韩通就是一个例子,他的这个例子非常极端,正好是发生在这种乱世即将结束的时候,也就是赵匡胤兵变称帝的时期。
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称帝后,历史上以仁厚著称,因为几乎每次兵变,回去之后总是会有很多人头落地,因为对于旧政权,总有些皇亲国戚和前朝宠臣,是新政权是不能容忍的。
但赵匡胤这次兵变变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宽容政策,对于前朝人员包括后周皇室,一律优待保全性命,这也显示出赵匡胤这个新王朝全新的气象。
但很不凑巧,在这个历史性最重大的转折点上,有个人却很显眼的被杀了,这个人就是韩通,后周两代皇帝都可谓的英明神武。
后周时期,郭威和柴荣都称得上是大有作为的君主,但即便如此,赵匡胤振臂一呼,孤儿寡母的后周,依然没有人愿意为他尽忠。
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韩通,听说赵匡胤谋反了,韩通作为当时开封城的公安局长,哪怕是手里只有少量的武装人员也要表示自己深受后周皇恩,要抵抗赵匡胤。原本韩通的地位和官职,其实手底下还有不少人马,可惜早都被赵匡胤暗中收买了,无奈韩通明知自己人少,但是依然带着少量人马冲出大殿,决心鱼死网破。
很快寡不敌众,赵匡胤大军进城前,就被杀了,他也成了这次重大历史事件中,唯一一个被杀的后周旧人,就这样韩通这个名字,就经常出现在各种史书记载当中。
其实韩通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非常普通的人,甚至他的反应在今天看来,完全就是很正常的,自己身为后周臣子,听说有人叛乱,抵抗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可偏偏那个时代,所有人心中都只有利益,甚至连各为其主这种想法都不存在,大家想到的只有如何维持自己原有的优越收获。
韩通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就能千古留名,只是因为周围的人完全都没有节操,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的真实而荒诞。韩通被杀,成了大宋兵变上位的祭旗之人,从此之后中国步入了正轨,但韩通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自己赢得了千古的名声,各得其所,快哉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