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提到她,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她在执政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伤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因此她的历史评价一直都不太好。然而,在慈禧去世之前,作为清朝实际掌权者的她留下了三个遗愿,至今仍然遭到世人的唾弃。那么这些遗愿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唾弃呢?
立溥仪为帝:慈禧在生命垂危之际,清朝虽然已经岌岌可危,但其余威尚在。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离世仅相隔一日,因此在光绪帝去世后,慈禧迅速立下了年仅三岁的溥仪为新帝。对于这个决定,很多人自然是不满的:清朝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需要一位有能力的君主,然而慈禧却在衡量了各方利益之后选择扶持这样一个年幼的皇帝。尽管溥仪登基引起了不少争议,但无论从血缘角度还是臣子的接受度来看,溥仪都是新帝的不二人选。而且考虑到当时的情况,不论是谁当选新帝,清朝的覆灭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这个遗愿本身并不是受人唾弃的主要原因,人们的不满更多地是针对慈禧的霸道专横和过往的罪行。
不许女子议政:慈禧在同治皇帝去世后开始参与朝政,并逐渐掌握了清朝的实际权力。作为女性,慈禧达到了权势的巅峰,这在封建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她当权之前,清朝就有过规定后宫女子不得参与朝政的法规,然而慈禧自己却打破了这一规矩,却要求留下不许女子议政的遗愿,实在是令人费解。或许是为了保住自己仅剩不多的名声,或者反省了自己的错误,又或者只是单纯的自私,想要成为独特的存在而不允许别人效仿。毕竟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因为效仿慈禧卖官而遭到慈禧的厌弃。虽然真实原因我们无法得知,但不论是哪一种,人们似乎都可以找到理由唾弃她。
禁止宦官专权:慈禧曾经宠幸宦官,这并非秘密。李莲英和安德海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尤其是安德海,仗着慈禧的宠爱,嚣张跋扈、作恶多端。因此,不少人觉得慈禧本人都没做到的事情却要求其他人做到,是非常不合理且可笑的。然而,仔细观察历史,我们会发现,尽管慈禧极其宠爱李莲英等人,但似乎始终没有让他们接触政治核心。因此,慈禧本身也算是以身作则,提出这个遗愿并不算过分。实际上,仔细品味这三个遗愿,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人们真正唾弃的并不是这些遗愿,而是背后的慈禧本人。慈禧做过的不负责任、专横无道的事太多,人们对她的厌恶是非常正常的。因此,出问题的不是遗愿,而是提出遗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