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宁古塔名字的来历还与努尔哈赤的六位祖宗联系起来,相传这里曾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六个儿子的居住地,故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满语谓六为“宁古”,个为塔,故称“宁古塔”。
清朝政府将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含义:一是惩恶扬善,让犯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朝皇族的家乡“增砖添瓦”。宁古塔作为满族祖先的发源地和清朝皇族的老家,那里需要人气兴旺些,把罪犯送到这里不仅能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朝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能促使罪犯反思罪过,真是一举两得。 那么,到底犯了多大罪的人能被发配到宁古塔呢?据《大清律例》规定,发往宁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0年为期,然后考察他的现实表现,如确实悔过自新,改恶从善,又情愿回原籍者则准予回原籍生活。但如果被判处无期徒刑,将永远不得入关,除非皇帝特批。 发遣到宁古塔的罪犯,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还有朝廷大臣或者文化名人等。这其中因文字狱被流放宁古塔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当中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安徽方拱乾、方孝标家庭,浙江扬越、杨宾父子,著名诗人吴兆骞,佛学家函可,文人张缙彦等等。在宁古塔众多的流人中,文学造诣最高,名气最大的是吴兆骞。他五十四年的生命中,在宁古塔生活了二十二年,宁古塔这个“塞外绝域”的山山水水,风土民情深深地留在了他的记忆中,凝固于他的笔端,他将自己戍居塞外的不同思绪,写成著名诗词集《秋笳集》和《归来草堂尺牍》流传于后世,让今天的人们有幸了解三百多年前的东北和宁古塔。宁古塔作为清朝边远落后地区之一,因为是清朝皇族祖先的生活故地而得到特殊照顾,清朝政府变相的向这里输送了大量不同类型的人才,他们不但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也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方式——“倡满人耕而贾”,这正是流人给当地百姓带来的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