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翻开旧日的笔记,重温千年的旧梦。陈年的风,温暖而轻柔。光阴在汤汤春水中流逝,于灼灼夏花间披拂,在皎皎秋霜上盘旋,于霏霏冬雪中弥散,转眼间,几千年已然流逝。这几千年来,从古老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到大清王朝,朝代之间更迭不休,战争更是此起彼伏。
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够长盛不衰,即使曾经辉煌至极,最终也会走向衰亡。而每一个王朝的覆灭,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历史上最短的一个王朝是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为什么秦朝只经历了二世就灭亡了呢?这其中就有诸多的因素。
帝国陨落之政治严苛残暴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因为商鞅变法,变得强大起来,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天下,结束了周平王东迁后的550年乱世。
秦王嬴政称帝,因为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故称为始皇帝。统一了天下的秦始皇,吸取了西周灭亡的教训,听取李斯的建议,改分封制为郡县制。 这下,王国突然变成了帝国,一向习惯分封制的百姓,面对突如其来的由中央任命的地方官员,有些不太适应,不知所措,社会矛盾在这里就埋下了伏笔。 而且当时郡县制刚刚实行,表面上好像整个国家都在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之内,但是实际上,政府的运作是失效的,中央政府的命令往往不能很好的传达到地方。这样,就十分不利于对地方的管辖,也不利于地方的发展。官员的任命也不太合理。当时的地方官员全都是由中央直接任命的流官。他们不是本地人,因此,对于地方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无法制定出一套适合地方情况的管理办法,等到稍微熟悉的自己的任职地方,又要被派往下一个地方。郡县制本来就让百姓们觉得不适应,就连地方官员都由朝廷亲自任命,百姓很难建立起对地方官员的信任,这样,更加不利于完成中央下达的命令,社会矛盾就会逐渐累积。
并且,秦始皇受了法家思想的影响,实行严苛的政治和刑罚。
孔子说过:“苛政猛于虎。”
对于百姓来说,苛政比吃人的老虎还可怕。秦始皇的苛政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民间一片怨声载道。除此之外,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太长时间的战乱。百姓们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于秦统一六国也是民心所向。
可是,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并不满足,仍旧继续发动战争,扩充版图。为了军队的开支,当时的百姓赋税也是极其重的。人们苦不堪言,但是却无能为力。在长久的压迫之下,人们开始了反击,秦王朝的统治由此开始走向了覆灭。
帝国陨落之经济停滞不前自古以来,就是民以食为天,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适应常年征战的需要,商鞅提出了重农抑商政策。
对于当时战乱不断的秦国,这个政策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秦国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得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最后兼并六国。可以说,重农抑商政策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政策需要随着国家形势的改变而改变,秦王朝建立以后,秦始皇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仅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成了阻碍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在重农方面,秦王朝颁布了关于土地方面的律法,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保护了他们的所有权,一开始,确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可是,也使得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流民日益增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农业发展严重受阻。
虽然当时政府颁布了抑制兼并的政策,但是作用并不显著。官僚资本主义还是不断地兼并农民的土地,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在抑商方面,在那个时期,商人的地位比较低下,只有走投无路的人,才会选择去经商。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不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
秦灭六国后,迁六国贵族、王族以及富户迁居咸阳,这在客观上无异于釜底抽薪,使得关东地区即使想要发展经济也无处借力。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皇都以外的地区,经济发展受限,皇都中心,又因为政府的抑商政策,商业发展也受到很大的阻碍。商人的赋税又极其的严重,大部分商人都被迫改行。所以,秦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其商业发展停滞不前,经济逐渐落后,这会矛盾加剧。而且,秦朝时期的劳动力严重缺乏,这使得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秦始皇的功绩中有驱逐匈奴、平定百越、北筑长城、修建灵渠,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大兴土木,始皇陵、阿房宫这类工程不仅耗费巨大,没有经济意义,而且耗费了大量的劳动力。
还有严苛的秦国律法,使得“刑徒遍于野”,大量的劳动力即使没有参与徭役和兵役,也被严刑厉法折磨得死或残。农业发展本来就需要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此时的秦朝只剩下一部分老弱病残妇孺参与农业生产,农业发展严重受阻。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使得商业发展受阻,劳动力缺乏使得农业发展也很缓慢,由此一来,秦朝的经济发展也就缓慢。到秦二世,经济发展基本停滞。而秦朝又是征战,又是大兴土木,需要的经济支持也是巨大的,所以,国库空虚,百姓的赋税就重了。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秦末大起义,秦朝被推翻,才仅仅二世,就走到了尽头。
帝国陨落之文化禁锢专治
为了实现专制集权统治,秦始皇在文化上也实行专制,接受了李斯焚书坑儒的建议,别黑白而定一尊,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秦始皇下令,除《秦记》、医药、卜筮、农家经典等,诸子和其他历史典籍,一律交给官府销毁。而且,谈论,《诗》、《书》的只要被发现了,都处以死刑。官吏听到别人谈论百家经典,或以古非今,而不检举揭发,与所说的人同罪。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这开启了封建时期“愚民统治”以及“学院争吵”的先河。秦始皇不仅仅是焚书坑儒,还颁布了“挟书令”——家中藏有儒家经典的人,处以死罪。
这是一种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虽然有利于巩固皇权,但是,这种行为确实对文化的一种毁灭,使得秦朝的文化发展也受到禁锢,不能开拓创新,向前发展。
秦朝本来就文化空心,还不吸取融合其他文化中好的部分,反而全盘否定,直接消灭。导致秦朝出现文化断层,也引起了那些读书人以及方士的不满,使得秦始皇人心尽失。除了焚书坑儒事件,秦朝灭亡的文化因素还有一个就是秦朝的法制体系僵化。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提出的法家思想使得秦国在几个国家中脱颖而出,但是秦朝建立以后,秦朝的法制体系并没有创新变革,而是承袭了之前秦国所用的。时代的变革使得原有的制度开始出现僵化,但是秦始皇依然因循守旧,不思变通,不懂得顺应各国的特点进行以抚而治,那么各国的人心自然不会顺从而归。表面上来看是臣服于秦朝的,但是仇恨的种子却深埋心底,就等一个合适的时机破土而出。以上的各种原因,就是造成秦朝灭亡的文化因素。
帝国陨落之军事分配失衡
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就北逐匈奴,南平百越。当时军队的主要力量都在边疆,皇城内部军力十分空虚,地方武力也极其缺乏。
蒙恬率领30万将士,“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蔚屠雎率领五十万大军南平百越,与此同时,北方九原王离军鞭长莫及,南方赵佗拥兵自重。守外虚内,因为兵力过于分散,秦朝时期的皇城地区空虚易攻,这大大地动摇了秦的统治基础。陈胜吴广起义时,就因为这个原因,他们直逼关中,而派去镇压他们的都是修筑秦始皇陵的刑徒和工人。这就导致秦朝的中央守备脆弱,容易攻下,所以,秦二世时期就灭亡了。
除了以上所述的原因,秦朝灭亡还有一个原因是秦始皇的突然死亡,继承人的问题悬而未决。可是胡亥生性残暴,不像公子扶苏性格善良,胡亥的残暴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听信赵高的谗言,冤杀蒙恬和蒙毅兄弟,残害手足兄弟,沿袭秦始皇的做法,横征暴敛,实行严刑峻法。
他即位后,挥霍无度,大兴土木,继续修建秦始皇未完成的工程,并且,他选了五万精兵,驻扎咸阳,以供他打猎娱乐。可是,聚集在咸阳的人数太多,粮食无法满足,他就从各地调运。种种行为,荒淫无道,暴虐心狠,引起天下百姓甚至是官吏的不满,最后,引发了秦末大起义,秦朝,一朝覆灭,开创了第一个王朝的大秦帝国就此陨落。结语
历史就是这样,从来没有一个朝代能够长盛不衰。斯人已逝,回首这些,总有些叹惜叹惋。红尘之中,浅斟低唱,一醉,又是千年,又是另一个盛世。时代在不停的发展,如果你始终不愿意改变,墨守成规,那么终将被淘汰。
秦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政策不与时俱进,思想不开拓创新,最后的结局就是被新的、更加适合时代的政策所推翻。即使已经枯骨成沙,可是留下的,却一直都在。我们有幸能从蛛丝马迹中了解历史的真相,品味其中的浪漫与邪恶,甚是幸福。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张分田《历代帝王传记·秦始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