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太平天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始终是太平军无法跨越的一道坎。从金田起义开始,一直到天京陷落,除了初期的久攻桂林不下和后来的北伐失败这两次是清朝八旗绿营军的功劳外,其他大部分的挫折几乎都与湘军有关。
根据史料记载,湘军只有两次较为严重的失败。第一次发生在太平天国首次西征时,石达开等人成功地在湖口和九江打了大捷,湘军在这场战斗中溃不成军,曾国藩甚至一度想投水自尽,幸好被部下及时救回。第二次失利发生在湘军攻占武昌和九江之后,湘军的“第一悍将”李续宾心急如焚,急于建功,带领部队贸然出征,试图支援庐州(现合肥)。然而,由于孤军深入,他的部队在三河镇被陈玉成和李秀成的太平军包围,湘军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惨重,精锐力量接近6000人几乎全数战死。
除了这两次较大的挫败,湘军基本上都在与太平军的较量中占据了上风。无论是坚守长沙和武汉,还是攻占九江、安庆,甚至是围攻天京,几乎都能看到湘军的身影。那么,面对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湘军为何能够保持如此强大的战斗力,甚至越战越勇呢?经过分析,主要有以下六个重要原因:
首先,湘军的成员大多来自湖南,而且其中很多人彼此之间有着师生、同乡甚至亲友的关系。当有战友战死时,士气会变得格外高昂,大家纷纷为战死的同袍复仇。比如,李续宾战死后,他的弟弟李续宜接管了其部队,继续与太平军作战;曾国藩的三弟曾国华也在战斗中牺牲,五弟曾国葆因“悲愤兄国华战殁于三河镇”而加入了湘军。
其次,曾国藩非常擅长识人和用人,湘军的将士中,很多人都曾从湘军中脱颖而出,成为朝廷的重要官员。在湘军解散之后,从湘军中走出的督抚大员有三四十位之多,左宗棠一度入京担任军机大臣,其他地方官员更是数不胜数。曾国藩的幕府一度被誉为当代的“黄埔军校”,能够进入曾国藩的幕府,往往意味着前途光明。
第三,曾国藩本人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水平也非常高超。他奉行稳扎稳打的策略,擅长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战略上,湘军采取了先占据长江上游的重镇,再沿江顺流而下逐步攻占太平天国的重要城市(如武汉、九江、安庆、天京);在战术上,曾国藩制定了“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成功地应对了太平军的进攻。
第四,曾国藩非常重视水师的建设。在长江流域的长期作战中,水运比陆运更为关键,陆运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效果却不如水路运输。在攻占长江中下游诸多重要城市时,湘军的水师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五,湘军还非常重视火炮等现代武器的使用。为了增强湘军的战斗力,曾国藩从洋人手中购买了大量的火枪和火炮,使湘军各营的兵器配置达到了冷热兵器各占一半的比例,大大提高了湘军的整体作战能力。
最后,曾国藩并不排斥,甚至善于利用金钱、美女和权力来激励官兵奋勇作战。湘军每占领一座城市,往往会进行屠城(如攻占天京时,湘军屠杀了超过十万人,太平天国的国库财物也不知去向),其中的财富和美女,往往被军官和士兵自由支配。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官兵们自然更愿意拼死一搏。
参考资料:《清史稿》、《湘军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