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文人,他如何管理湘军的将领呢?他的管理方法在官场和商场中都被广泛模仿,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了解曾国藩是如何管理湘军将领的,我们需要先了解他的人才标准。这个标准非常简洁,只有12个字:
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明确的标准,曾国藩在选拔将领时就有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能够符合这些标准的人,都能很好地听从他的指挥。
这12个字究竟有何深意,能成为曾国藩管理手下将领的秘诀呢?让我们来逐一分析这12个字的含义:
有操守:指的是一个人有原则,心中有良知,做事有底线。
没官气:是指一个人待人接物不带官僚气息,性格朴实无华,不虚伪。
多条理:指的是做事有条理、思维清晰,能够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少大言:就是不说大话,不做过多的空谈,而是实实在在地做事。
这12个字,展现了曾国藩如何巧妙地管理手下的将领:
第一,建立了自己的管理范畴。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曾国藩被任命为湖南团练大臣,并得到了咸丰皇帝的批准,同意他在湖南建立一支新的军队。为了筹建这支军队,曾国藩采取了一个大胆的策略:以丰厚的待遇吸引军官和士兵。清朝时期,百姓生活艰难,赚钱的渠道有限,虽然当兵有很大风险,但曾国藩提供的条件非常诱人,吸引了大量的人加入。
在组建湘军的过程中,曾国藩始终坚持“将必亲选”的原则,他的选人标准就是这12个字:只有符合这些标准的人,才能加入湘军。其他不符合条件的人,他一概不要。这个标准实际上就像是一个筛选器,能够帮助他找到合适的将领。类似的选人标准,现在许多公司在招聘人才时也会使用,这样可以为管理工作提供便利。曾国藩在组建湘军时,早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第二,抓住了人性的弱点。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经验的人,他的12个字并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吸取了绿营(清朝原有军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曾国藩认为,绿营之所以没有战斗力,无法与太平军抗衡,问题出在将领身上。因为许多将领已经习惯了官场上的腐败与不务实,导致他们办事缺乏效率。曾国藩曾这样说:
“官气太重,心窍太多,离朴散淳,真气荡然。”
在创建湘军之前,曾国藩虽然没有带兵打过仗,但他在京城担任过兵部侍郎,尽管时间较短,但他深刻理解绿营的问题,知道要想战胜太平军,就必须重组一支全新的军队。因此,他的用人标准,不仅仅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是在规避和弥补官僚体系中的弊端,选择那些本质上诚实、实事求是的人。
曾国藩的选拔标准十分注重抓住人性的弱点。当一个人有操守且实实在在,那么他就能更容易地接受管理。曾国藩手下有一位叫李续宾的将领,这位将领虽然不善言辞,但非常注重理学修养,且作战非常果敢。李续宾每次遇到敌人时,通常选择最困难、最艰难的战场,而将容易获胜的任务交给别人。他在分配粮饷时也常常让别人先挑选,自己只拿剩下的。李续宾非常尊敬曾国藩,虽然曾国藩因丁忧失去军权,但李续宾遇到问题时,仍然会首先向曾国藩请教。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能够有效管理湘军,将领们能够忠诚听从,归功于他在选拔将领时建立的明确用人标准,这些标准对于筛选合适的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