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拥有30万青州兵,但为什么这支庞大的军队中,连一个出名的、或者说是三流的武将都没有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30万青州兵的来历和出身。青州兵的前身是青州黄巾。青州黄巾爆发的时间大致是在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之际。因为各地刺史和太守在讨伐董卓时离开了自己的辖区,再加上朝廷的威严已经荡然无存,董卓和各地诸侯不断交战,导致时局混乱,许多地区的控制完全失控,百姓生活困苦,流离失所。青州刺史焦和在面对混乱局面时无力控制,结果青州各地爆发了许多民变。青州本身也是一个多方势力角逐的中心,袁绍、公孙瓒等人都参与了其中,甚至田楷、刘备、陶谦、孔融、曹操等人也都卷入其中,这无疑加剧了青州的混乱。青州黄巾也因此迅速发展壮大。
当时,青州黄巾的规模庞大,兵力达到百余万人,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动荡和经济损失,青州的生产和生活几乎陷入了灾难。不到一年,青州的各地几乎变得一片废墟。由于青州黄巾没有足够的物资可供抢掠,他们的目标转向了邻近的兖州。经过几次交战,兖州刺史刘岱被青州黄巾所杀,兖州的鲍信和州吏邀请当时仅为东郡太守的曹操入主兖州,以抗衡青州黄巾。曹操和鲍信多次交战,最终鲍信阵亡,曹操成功击败了青州黄巾。
在同年的冬天,青州黄巾决定投降曹操。曹操便将青州黄巾收编,并从中挑选精锐的士兵组成了青州兵,这就是青州兵的由来。史书《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冬,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青州黄巾兵大多来自贫苦农民,他们带着家属四处流窜,专门从事抢掠。这样的队伍本身并没有很强的战斗力。曹操收编后,挑选其中的精锐和年轻力壮者,组成了新的青州兵。
那么,青州兵的战斗力到底如何呢?他们真的是精锐之师吗?史料中有几次青州兵参战的记录,显示出他们的战斗力并不如曹操其他精锐部队,甚至可以说相当一般。
例如,在濮阳之战中,曹操与吕布交战。青州兵本来在人数上占有优势,但吕布抓住了他们的破绽,率骑兵发动突袭,青州兵因而大乱,最终曹操在这场战斗中败北。史书记载,青州兵被骑兵冲击时,阵脚大乱,曹操自己也受伤。
此外,在张绣叛乱时,青州兵的表现更为糟糕。军队一片混乱,青州兵趁乱重操旧业,开始抢掠。后来,于禁接到命令,追讨这些作乱的青州兵,结果剩下的青州兵竟然先去找曹操告状,指责于禁造反。曹操一方面慰问于禁,夸奖他的做法,另一方面又宽容对待这些青州兵,没有做过多惩罚。
青州兵与曹家的关系也很特殊。青州兵几乎只听从曹操一人的命令,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曹操对他们的态度宽厚、容忍,给予了合理的安排。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曹操获得了青州百姓的忠诚与支持,也使得青州兵对他忠心耿耿。曹操还实行了屯田制,除了供给军队外,还将青州的近70万百姓安排进行农业生产,以保障青州兵的供给。
曹操死后,青州兵对局势变化感到不安,在洛阳地区爆发了骚乱,他们不愿服从包括曹操接班人曹丕在内的任何指挥。为避免更大的混乱,曹丕根据大夫贾逵的建议,向青州兵提供粮食和回家的金钱。最终,青州兵在短期内解甲归田,过上了安稳的农耕生活,不再参与随后的战事。
那么,为什么在这支30万的青州兵中,找不到一个三流的武将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原因来分析。
首先,青州兵的出身问题。青州虽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州,但参与黄巾起义的多是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的生活本就艰难,眼里只有如何过上安定的日子。由于他们缺乏土地和资源,只能通过聚集人群进行抢掠。因此,这些人天生缺乏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难以培养出有能力的武将。
其次,曹操本人的意愿。曹操收编青州兵并非单纯为了培养将领,而是希望安抚青州百姓,保持当地的稳定。青州兵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他们只认曹操的命令。即使曹操挑选并培养一些将领,这些青州兵也不一定会服从其他人的指挥。
从前述的两次战斗可以看出,曹操并不指望青州兵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曹操只是希望他们能安稳地待在洛阳,避免再发生乱事。对于曹操来说,最重要的是青州兵对他的忠诚,而不是是否能培养出优秀的武将。因此,他将这些兵力安排在了相对稳定的地方,而非将他们派往沙场。
总结来说,尽管黄巾起义时,也有一些二流甚至三流的武将,如程远志、管承、张燕、赵弘等人,但曹操收编青州兵并非为了从中选拔武将。青州兵的天性和曹操的安排使得这支队伍并没有需要培养出更多将领的需求。曹操通过对青州兵的宽容和安抚,既确保了他们的忠诚,也解决了他们的生存问题,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