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关羽——被人们称为关二哥——在麦城败走并最终被杀,历经多年辛苦经营的荆州四镇也因此失去。蜀国的战略形势变得非常困难,原本打算走出四川的计划几乎彻底受阻。从那时起,“走麦城”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陷入困境、走投无路,运气极差。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人认为关羽的失败主要归因于运气不佳,命运背离了他。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曾有人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关羽兵败被杀的根本原因是他过于自负、功高盖主,傲慢不听刘备的命令,结果刘备感到关羽掌握重兵,远在千里之外,难以控制,最终有意除掉了他。根据这种说法,关羽攻打襄樊时并未收到刘备的指令,这导致他独自攻城长达数月,而刘备始终未派兵支援,最终关羽孤军陷入困境,最终战死。
但我个人不认同这种观点。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孙刘联盟联合抗曹,刘备自然不想破坏与东吴的关系。关羽对东吴的傲慢态度,比如曾经说过“虎女岂可嫁犬子”这样的话,的确让孙刘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刘备对关羽在外交上的处理也感到不满。而关羽骄傲自大的性格,也确实导致他在某些时候不听刘备的命令。但刘备绝不至于因此想要除掉关羽。原因有两个:
首先,大家都知道,刘备和关羽是结拜兄弟。桃园三结义的深厚情谊,刘备是不会轻易舍弃关羽的。那年,刘备在曹操的进攻下几乎一无所有,军队被击溃,妻子也被俘,自己几乎成了一个孤立无援的无业游民。相比之下,曹操对关羽礼遇有加,关羽虽然面临选择,却没有选择投向曹操,而是独自千里单骑前往寻找刘备,最终两兄弟重聚。关羽的忠诚与情义,是刘备难以忘怀的。正因为如此,刘备绝不会因为关羽的些许傲慢就要除掉他。
然而,可能有人会反驳:身为一个拥有至高权力的君主,刘备怎么可能仅仅因为兄弟情谊而不考虑利益呢?尤其是关羽年纪渐长,失去了曾经的军事价值,甚至显得难以控制,可能对刘备的统治构成威胁,这样的情况下,刘备想要除掉关羽似乎是合情合理的。对此,我想提出第二个理由:即使关羽在军事上难以操控,刘备也有很多方法可以削弱他的兵权,而不至于为了除掉关羽而放弃整个荆州。荆州对蜀国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按照诸葛亮当年所提出的《隆中对》战略,荆州是蜀国攻占中原的跳板,一旦失去荆州,蜀国将只能依赖艰难的汉中之路。汉中的山路崎岖,被称为“蜀道难”,也因此,诸葛亮多次北伐时,粮草辎重难以及时运送,深刻影响了蜀国的战略。刘备怎么可能轻易为了除掉关羽,冒着失去荆州的风险?
因此,关羽兵败被杀并非刘备有意除掉他,而是关羽性格上的问题。关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不重视与东吴的外交关系,他低估了荆州对东吴的重要性。鲁肃的《榻上策》中就提到,占据荆州是帝王之业的基础,所以孙权一定要夺取荆州。而《三国志》对关羽和张飞的评价指出,关羽虽然关心士卒,但轻视士大夫,久而久之,这种态度导致了刘封和孟达对他怀有怨恨,关键时刻,他们并未伸出援手。这也是关羽孤立无援的根本原因。
那么,如果是张飞或赵云镇守荆州,结局会如何呢?这些问题,我将在下期视频中详细讨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