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期,吕后去世后,吕氏家族的成员们感到极度恐慌,担心自己会遭到清算。为了自保,他们决定发动一场政变,试图夺回对朝廷的控制。然而,幸运的是,陈平和周勃挺身而出,成功地扭转了局面,平息了这场震动历史的“诸吕之乱”。其中,曹参之子、当时的御史大夫曹窋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曹窋从贾寿(上军将军吕禄的心腹)那里获悉吕氏家族即将发起政变的情报,他迅速将这一信息传递给了陈平和周勃,帮助他们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史记》中的记载提到:“高后崩,与大臣共诛吕禄等”,这表明曹窋的及时行动是平定这场乱局的决定性因素,他的贡献不可忽视。
然而,平定了诸吕之乱之后,陈平和周勃迅速将曹窋免职,任命淮南相张苍为新的御史大夫。曹窋因此被迫辞去职务,回到自己的封地,结束了他在朝中的仕途,最终在家中去世。许多人对此表示疑惑,为什么陈平和周勃如此急于“卸磨杀驴”?为什么汉文帝刘恒即位后,没有重新启用曹窋?通过研究《史记》传世本的内容,学者们发现一个关键信息被遗漏,那就是其中有一个字——“不”。在南宋建安年间的黄善夫刻本中,曾记载:“高后崩,不与大臣共诛吕禄等”,这才是司马迁的原话。这一发现解释了曹窋为何与陈平和周勃站在不同阵线,他不同意大规模清除吕氏家族,因此自然被排除出局,最终失去了权力。
然而,这一解释虽然在逻辑上成立,但仍然存在疑问。为何《史记》特别提到“不与大臣共诛吕禄等”而不是“不与大臣共诛吕产等”?吕产作为当时的相国,地位远高于吕禄。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与曹窋的政治利益息息相关。
曹窋担任御史大夫时,地位与丞相平行,是朝廷中的重要人物,掌握着极大的权力。这个职位与丞相府并列,被称为“二府”,负责朝中的军国大事。自吕后去世后,曹窋已经在这一职位上稳坐了十多年,他在朝中的地位十分稳固。曹窋的父亲曹参曾担任过相国,作为功臣的后代,曹窋有着强烈的政治野心。他不仅希望恢复父亲的荣光,还渴望获得更大的权力。
曹窋与吕后、吕产之间的关系复杂,特别是在吕后去世后,他与吕氏家族有着较深的联系。吕产作为相国,拥有巨大权力,能够左右朝廷决策。曹窋很可能希望通过除去吕产,自己取而代之,进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由此可见,曹窋并不反对清除吕禄等人,而是主张清除吕产这一最大的障碍,这与他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
在吕后掌权期间,朝廷内部一直存在功勋派与外戚派的斗争。曹窋名义上属于功勋派,但他的行为更接近外戚派,这使得他的立场显得更加复杂。尤其是他与吕氏家族的关系,使得他在政治立场上不得不做出权衡。曹窋显然意识到,如果彻底清除吕氏家族成员,尤其是吕禄等人的生命,他自己所属的派系也将遭到摧毁。因此,他主张保留吕禄等人,显然是为了保护自己在朝中的利益。
与此同时,吕产作为相国,地位极高,权力巨大。曹窋的目标不仅仅是保留吕禄,还希望通过除去吕产来实现自己成为相国的梦想。他的政治布局,不仅是为了个人利益,也是在朝廷中操控权力格局,争取外戚派和功勋派之间的支持。曹窋的计划十分周密,既为刘氏家族的复兴立下了功勋,又能除去自己前进的障碍,并且利用这次机会在朝廷内部积累更多的支持。然而,曹窋低估了陈平和周勃的决心和果断,尤其是在他们采取斩草除根的措施时,曹窋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反而导致了自己的失势。
曹窋的失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政治斗争从来没有简单的黑白对错,许多历史人物的立场都处于灰色地带。即使拥有完美的计划和有利的条件,但如果缺乏足够的实际硬实力,或者轻视了对手的决心与手段,最终也难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曹窋的命运,正是这种政治斗争的典型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