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但事实上,在蜀汉后期,许多优秀的将领并没有缺席。在国家即将灭亡的时刻,仍然有三位杰出的将领,若刘禅坚持抵抗,不选择投降,或许蜀国并未必走向灭亡。
首先要提到的是姜维。这位大将军的能力不容置疑,他被誉为诸葛亮的军事继承人,长期在北方与魏国作战,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当刘禅选择投降时,姜维并非手无寸铁,他手中依然拥有一支相对强大的军队,并在北方防守着钟会的进攻。钟会经过长时间的围攻仍未能攻破姜维的防线,局势对他越来越不利,最终决定撤兵。然而,钟会的撤退后方却被邓艾突破了锦竹地区的防线。面对国家局势的急剧变化,刘禅最终在谯周的劝说下做出投降决定。此时,姜维愤怒至极,士兵们也深感不满,纷纷用刀砍打石块来发泄心中的怒火。这一幕不仅展现了姜维对国家的忠诚,也揭示了蜀汉将士们对投降的痛心和无奈。
接下来要说的是霍戈,他是蜀汉名将霍峻的儿子。霍峻去世后,刘备十分惋惜,将霍戈收养并与刘禅一起抚养长大,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霍戈在平定南方叛乱后,担任了南方的防守工作,他的才能得到了广泛认可,尤其是在抵抗曹魏的过程中,他渴望能率领军队北上进攻。然而,这一请求最终遭到刘禅的拒绝。即便刘禅选择投降,霍戈依然挺身而出,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他坚信,尽管皇帝已离去,但晋国尚未有明确的态度,如果晋国对他表示敬重,他愿意归顺;如果蜀汉的皇帝被侮辱,他必定拼死抵抗。霍戈的号召使南方的六郡人民团结一致,誓死效忠他,展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决心。最终,在霍戈归顺晋国后,他协助晋国平定了交趾、日南、九真三郡的动乱,为国家恢复了部分稳定。
最后要提到的是罗宪,这位年轻的将领年纪轻轻便声名远扬,十三岁时便写得一手好文章。与霍戈类似,罗宪也曾担任太子的舍人,肩负重任。他曾两度出使吴国,深受吴国的高度赞扬。可是,在刘禅投降后,永安的百姓感到极大的动荡,罗宪勇敢地斩杀了叛乱分子,保卫了永安的安定。吴国的盛曼以救援为名发动了对永安的袭击,罗宪对此愤慨至极,便号召城中百姓一起投向晋国的怀抱,并成功带领永安的军民击退了盛曼的进攻。后来,吴国再次派遣陆抗的大军围攻永安,罗宪虽然兵力不多,但依然坚守城池,与敌军激战长达半年多。在这场持久的战斗中,永安城内爆发了瘟疫,许多百姓和士兵因此死亡,但罗宪依然誓言要抵抗到底,最终使吴军不得不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