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以掠夺为目的的强盗集团未能如愿以偿时,往往决定胜负的不是对手的强大力量,而是内部的分配问题。在八国联军侵华事件中,这八个国家组成了一个联军,他们将中国视作一块巨大的蛋糕,然而每个国家都希望从中分得更多份额。结果,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不断加剧,甚至在战后也没有完全平息。
首先,这八个国家并没有真正的打算将中国完全分割成独立的领土。所谓的“瓜分”其实是指将一个国家完全切割成独立的部分,但他们从未有过这种打算,因为他们清楚,自己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就连联军的总指挥也明白,任何一个欧洲强国都不可能像清政府那样治理四亿人口的中国,所以根本不可能只把中国的几个省份划给某一个国家。
当慈禧太后带着满朝重臣南逃避难时,虽然大清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但实际上,清朝的实力基础仍然存在。在地方上,像李鸿章这样的地方强人依然通过签订东南互保等条约来保持局部的稳定。南方的省份大部分并没有参与战斗,地方的防线依旧存在。要真正谈到瓜分中国,首先必须跨越的是地方巡抚和总督的控制权,而八国联军的兵力显然无法突破这些地方政府的防线,他们根本无法完全摧毁整个中国的治理体系,也无法一举将整个中国瓜分掉。
在这些条约的签署过程中,中国这块大蛋糕的“最肥肉”最先被英国、德国和美国等国抢占。英国最早进入中国,在中国的侵略历史中常常走在前列,因此在对华贸易中占据了绝对优势,甚至可以说它占据了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七成左右。俄罗斯与中国没有发生直接冲突,但它善于在混乱中渔利。虽然俄罗斯在欧洲并不是最强的国家,但凭借着与中国接壤的地理优势,获得了不少利益。更让人惊讶的是,俄罗斯对贸易本身的需求并不强烈,反而对土地有着强烈的野心,最终通过边境问题从中国割走了大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至于美国,虽然它并没有明确提出领土扩张的需求,也与清朝并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冲突,但作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工业国,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仍然在对华贸易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分得了一部分利益。
其他一些列强的影响力则相对较小,既没有像英美那样在贸易上占据主导地位,也没有与中国直接接壤,海军力量也不如其他国家强大,因此它们获得的利益并不多。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角色更像是过客,仅仅是象征性地参与其中。而日本,虽然在之后通过甲午战争获得了台湾,积累了一定的筹码,但在八国联军的整体格局中,它依然是一个相对较弱的参与者,因为当时的日本崛起势头还不够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