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秦庄襄王去世后,吕不韦迎来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时刻。稳定了相位后,他不仅渴望为自己争取荣耀,还想扩大领土,增加自己的封地。同时,战国时期的四大君子代表了世族精英,他们在这个时期的权势达到了顶峰。这个时候的战国就像一场即将结束的大戏,高潮时刻的到来。与其说是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不如说是各路君子的争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战国后期的君子之争,以及长平之战后,五国再次合纵伐秦的故事。
秦国的侵略行动和诸国的反应 吕不韦的目标不仅仅是征伐韩魏,而是要寻找一场能让自己名扬四海的大战。虽然韩国已经相当虚弱,但秦国在邯郸之战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蒙骜已经领兵出征,征功已不再是当务之急。吕不韦的眼光转向了那个仍未完全消失的周天子。 东周的周王室,虽已不再像昔日周平王东迁时的辉煌,但它仍然是一块小小的领土。尽管它的王室已经衰败,周王室曾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攻秦,甚至敢威胁秦国。吕不韦认为这些残存的周王族对秦国来说如同眼中钉,必须除掉。于是,他找到了一个借口——东周策划合纵攻秦,虽然这个理由略显牵强,但在大国的权力博弈中,借口往往不过是个名义,最终决定权在于实力。 吕不韦带领秦军攻占东周,彻底灭掉周王室。在这个大国争霸的时代,小国的命运往往由大国的意志所决定。东周灭亡后,吕不韦并没有彻底消灭所有周王族,而是保留了他们的祭祀。这一举动获得了秦庄襄王的赞赏,吕不韦因此被封为文信侯,并赐予河南洛阳十万户的食邑。 与此同时,另一支秦军在蒙骜的指挥下,攻占了韩国的成皋和荥阳,设置了三川郡,秦国的疆域扩大到魏国的都城大梁附近。蒙骜接着又带兵攻占赵国的太原,随后又攻魏,拿下高都和汲两地,继续攻占赵国的榆次、新城、狼孟,共夺取了37座城池。王龁则攻下上党,设立了太原郡。 秦国对韩国、赵国、魏国的侵略,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如果这三国再不采取行动,恐怕就会面临灭国的命运。然而,赵国的相国廉颇虽然名声在外,但此时的赵国正忙于与魏国、燕国交换土地,修复关系,无法集中力量反击秦国。赵国只能依靠廉颇采取防御策略,尽力保住自己的领土。 赵国与魏国的困境 至于燕国,或许能成为赵国反击的突破口。尽管赵国在与秦国作战时已显颓势,燕国却试图趁机侵占赵国的土地,然而赵国的残余力量却成功击败了燕国的入侵。现在,赵国似乎没有能力再与秦国抗衡。 韩国的局势也不容乐观。韩国已经被秦国摧残得几乎没有抵抗能力,剩下的仅仅是最后的一线生机。而魏国,也处于一片混乱中。魏国的大将晋鄙已经去世,信陵君身在赵国,魏安厘王有心无力,防守尚且困难,更别说主动出击。正因为魏国虚弱,秦庄襄王看中了这个机会,再次派蒙骜进攻魏国。魏安厘王焦虑不安,但无力反抗。 信陵君的复出 此时,魏国却找不到一个能胜任的将领,甚至连信陵君都被寄予厚望。魏安厘王决定派人带着重金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虽然感激魏安厘王的诚意,但他害怕回到魏国后会被秋后算账。 在权衡之下,信陵君做出了一个极端的决定——他严令门客,谁敢接待魏国的使者,他就杀了谁。这一决定让所有人都沉默了。 然而,毛公和薛公两人,尽管没有直接为魏王传信,但他们听说了信陵君的决定后,赶来劝解信陵君。他们告诉信陵君,如果魏国灭亡,你将失去所有的荣誉。信陵君被两人的话深深触动,意识到自己不能袖手旁观,于是决定回国。 信陵君带着责任感回到了魏国,魏安厘王看到信陵君回来,心中涌动着感激与情义,两人握手相拥。魏安厘王深知,信陵君此举冒着生命危险,决心同生共死。 信陵君临危受命,接手魏国的大军,开始实施抗秦战略。魏国不可能单独抵挡秦国的攻势,于是他提出了重启合纵的策略,并得到了魏安厘王的支持。信陵君游说其他国家,希望能够联合抗秦。各国纷纷响应,韩、赵、楚、燕等国纷纷派兵支援,联军的规模庞大,开始逼近黄河以南,开启了河外之战。 河外之战 这场战斗,秦军由蒙骜指挥。尽管秦军此前连续取胜,但面对联军的强大压力,蒙骜不敢有任何松懈。他清楚,信陵君是一位卓越的指挥官,这一战将是秦军自邯郸之战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 蒙骜决定主动出击,试图从联军的薄弱环节入手,逐个击破。然而,信陵君显然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他亲自带领魏军冲锋,以此展现自己的决心和勇气,鼓舞了联军的士气。 信陵君的勇猛表现令联军的士气如潮水般高涨,进攻力度空前,秦军也未能抵挡住联军的猛烈攻势,损失惨重。蒙骜不得不带领残军退回函谷关。 几个月的激战后,秦军终于凭借地理优势死守住了函谷关,阻挡了联军的进攻。而信陵君则率领联军凯旋而归。这场战斗不仅让信陵君名声大噪,还展示了各国联合抗秦的决心。 吕不韦的权势与命运 随着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的失败,秦庄襄王面临巨大压力。愤怒的他一度想杀掉魏国太子增,但大臣们劝谏他,这样做可能会引发魏国与其他国家的联合反秦。最终,秦庄襄王听从了劝告,将太子增囚禁。 秦庄襄王并未预料到,自己坐上王位仅三年,便不得不面对向诸侯低头的局面。命运并未给他多余的时间深思,第二年,秦庄襄王因病去世,年仅35岁。他的短暂统治,似流星般璀璨却迅速陨落。 尽管历史中有关于吕不韦操纵秦王政权的猜测,但这一切都无法考证。秦庄襄王的离世将秦国的王位传给了年仅13岁的赢政,这个年轻的王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吕不韦继续掌权,支持赢政延续父亲的政策,并开始加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此时,吕不韦的权势达到巅峰,甚至开始广招贤士。通过他的安排,三千食客成为他实现理想的重要工具。最终,吕不韦编纂了一部巨著《吕氏春秋》,并通过巧妙的营销手段,让这部书声名远扬,最终成为战国时期的名著之一。此时的吕不韦,尽管处于权力的巅峰,但他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