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社会眼|哈尔滨打造历史文化建筑活化利用新样本
初冬,当暖黄灯光穿透百年俄式窗棂,当巴洛克浮雕映照着匆匆人流,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建筑仿佛从时光深处走来,在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中焕发新生。
今年以来,哈尔滨市以“修旧如旧、活化共生”为核心理念,让一批批历史文化建筑摆脱沉寂,升级为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空间。老建筑里的新业态、街巷中的欢声笑语,共同勾勒出冰城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交融的生动图景。
花园街“黄房子”:百年俄式建筑群里的生活美学
12日,记者走进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温暖的阳光洒在连片的亮黄色墙面上,与俄式建筑的雕花檐角相映成趣。欧式仿古灯盏在街巷两侧次第排开,悠扬的音乐与咖啡香气交织——这里便是哈尔滨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俄式居住建筑群,经过活化改造,已从雕梁倾颓的老建筑群,变身成为欧陆风情浓郁的“城市会客厅”。
修缮一新的“黄房子”
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的珍贵遗存,“黄房子”以砖木结构为核心,黄色外墙、双坡屋顶、独立门斗为主要建筑特色。改造中,施工团队以最小干预为原则,细致比对历史资料,连涂料色度都参照当年俄式配方调制,既让老建筑“显年轻”,又不丢时光的味道。更巧妙的是,施工团队将水电管线藏在雕花屋檐下,采暖系统让百年建筑在寒冬依旧温暖,现代化的便利与历史风貌实现无缝衔接。
街区内一家面包房面包出炉
活化的核心在于业态重生。今年以来,南岗区以“业态好、实力强、意愿足”为标准,精准招商,让特色商户为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活力。走进塔玛拉格鲁吉亚餐厅的庭院,葡萄藤架下的咖啡香与红酒气息交织,小鹿与秋千点缀在花丛中;马迭尔精酿啤酒屋的“食光走廊”里,俄式花纹透水砖拼接出四季图景,年轻人在春花浮雕旁拍照打卡;丹科俄式面包工坊内,刚出炉的列巴香气四溢,老板特意保留了建筑原有的实木梁柱,让食客在品味美食时触摸历史质感。
“营业以来每天客流平均近百人,不少市民游客专程为打卡老建筑而来!”街区内的一家俄式西餐厅,鲜酿的格瓦斯供不应求,餐厅负责人说,“老建筑本身就是最好的招牌,我们把俄式美食与历史场景结合,让顾客既能尝到地道风味,又能感受文化底蕴。”
拍照打卡
如今的“黄房子”,复古老爷车、复古电话亭等景观随处可见。入夜后,定制欧式仿古灯盏次第亮起,暖光勾勒出飞檐翘角的优美轮廓,聚餐的市民、打卡的年轻人、举着相机的游客穿梭其间,让百年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兼具生活气息与文旅魅力的生活美学场。“既能感受老建筑韵味,又能享受现代消费便利,太适合带家人来逛了。”市民张先生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老道外烟火气里的古今交融
如果说“黄房子”的活化是欧陆风情的精致回归,那么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则是老道外烟火气与现代潮流的精彩碰撞。这片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如今凭借“修旧如旧+功能置换”的理念,成为集美食、文创、休闲于一体的城市休闲目的地。
网红打卡点
13日,记者来到道外区靖宇街,初冬的阳光从华美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中透出,洒在青灰色面包石路上。“东永德旅馆”前,年轻人举着奶茶排队打卡,三层楼外墙上的巨型花朵成为社交平台热门素材,网友纷纷留言“老道外太美了,超有氛围感”。欧式穹顶、浮雕装饰、彩色玻璃等元素在改造中完好保留,街头的冰糖葫芦、老式冰棍又彰显着浓郁的东北风情,古今交融的氛围独具魅力。
中午时分,街区内的一家东北菜馆人气爆棚,“老道外的腔调与东北菜的实惠特别契合,这里的老房子、老记忆能给客人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餐馆老板孙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人们吃饭不仅为满足食欲,更追求情感共鸣。开业以来,小店积累了大批回头客,不少以前的老住户专门来寻找童年味道,年轻人则为怀旧氛围而来,周末和节假日常常需要排队等位。
老建筑里的书店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不仅唤醒了老记忆,更催生出新业态。在一栋百年老宅改造而成的书店里,设计师将中华巴洛克建筑元素融入装修设计中,书店在改造时还保留了老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外观特色,如百年红砖墙、雕花窗棂等,让人们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该书店集阅读、文创、展览、咖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并推出以东北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东北虎贴纸、哈尔滨小冻梨系列冰箱贴等,将地域文化与现代阅读空间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消费场景。
街区一景
与此同时,街区内的网红咖啡店、沉浸式剧本杀馆、脱口秀剧场等休闲场所则吸引年轻群体主动走进老街区,形成“老建筑吸引新业态,新业态聚集年轻人”的良性循环。
政府精准施策:为历史文化建筑活化保驾护航
保护是初心,利用是关键。让老建筑“活”起来是做好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传承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哈尔滨市将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作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抓手,构建起“规划引领、政府统筹、市场运作、多元参与、动态监管、共建共赢”的良性生态,让百年历史文化建筑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
保护修缮后的老建筑
近年来,哈尔滨市出台了《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哈尔滨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办法》等法规文件,明确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范围、责任主体和利用边界,为活化利用工作提供坚实法律保障。
2024年,哈尔滨市政府组建了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专班,出台《关于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出第一批历史文化建筑活化利用试点项目,通过使用权租赁、租金抵扣维修成本等措施,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社会资本,植入多元业态。
老建筑活化利用
今年1月,哈尔滨市举办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项目招商推介会。推介会上,工作专班推出第二批历史文化建筑活化利用项目,包括太阳岛风景区临江街8号、南岗区东大直街梅耶洛维奇大楼等15处(18栋)历史文化建筑,业态涵盖博物馆、艺术活动中心、书店、咖啡馆、主题餐饮等。
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哈尔滨市规划院编制了《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活化利用规划》,针对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花园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确定“一街区一特色、一院落一故事、一店铺一业态”的活化利用模式,通过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让历史文化建筑在文旅融合的烟火气中焕发出新生机。
记者手记:
保护好历史文化建筑就是保护城市的根与魂。从“黄房子”的欧陆风情到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烟火气息,哈尔滨用精准施策与匠心守护,让历史文化建筑不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活化石”。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建筑,正以崭新姿态连接过去与未来,为冰城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与发展活力。(记者: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