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祯末年,大明王朝面临着李自成和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巨大压力。许多地方藩王纷纷选择投降、逃亡或死去,但周王朱恭枵却成为一个不同的存在。他不仅成功抵挡了李自成三次的进攻,还在一次战斗中射伤了李自成。即使在开封最终沦陷时,朱恭枵依然能安然撤退,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朱恭枵的家世背景 朱恭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直系后代,祖父是开国周王朱橚。早在建文帝时期,朱橚因支持其侄子燕王朱棣被怀疑,遭到削职为庶人并被流放至云南。直到靖难之役后,朱棣攻入应天,才将朱橚救出并恢复了周王的封号。从那时起,周王的封地一直在开封,历代传承,直到朱恭枵继承了这一职位。朱恭枵在天启元年(1621年)继位,成为第十一代周王,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四年的王位生涯。那时的明朝已经摇摇欲坠,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开封作为周王的封地,曾是宋朝的都城,文化、学术、财富的积淀使其在众多藩地中名列前茅。由于开封的富庶,李自成把这里视为必攻之地,誓言要占领这座战略要地。 朱恭枵三次击退李自成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占了洛阳,并残忍杀害了明朝的福王朱常洵。接着,李自成的军队围攻开封,打算一举攻占这个重要城市。得知消息后,朱恭枵立即从王府库房调出百万两黄金,并召集死士准备抵抗。他不仅为士兵准备了七天的粮食和物资,还通过宰牛杀羊、蒸米做馒头的方式,极大鼓舞了守城士气。此时,右佥都御史高名衡也率军协助防守,而河南巡抚李仙风带兵赶来支援。最终,在一场激战中,明军斩杀了李自成近三千名士兵,迫使李自成撤退。 不久后,李自成在同年冬天再次围攻开封,意图彻底摧毁这座城市。面对威胁,朱恭枵再次动用府库积蓄,出动五十万两黄金激励将士,并以丰厚的赏金鼓励士兵杀敌。这次,李自成的进攻仍然被高名衡等将领成功抵挡,李自成不仅受了箭伤,还被火攻所败。随着保定总督杨文岳的援军到达,李自成只能再次撤退。 朱恭枵两次成功击退李自成的进攻,消息传到崇祯帝耳中,令他大为欣喜。于是,崇祯帝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亲自下诏褒奖朱恭枵,称他为“高皇帝神灵悯宗室子孙”的象征,赞扬他为国家和家族的荣耀作出了贡献。 开封陷落,朱恭枵全身而退 尽管朱恭枵成功击退了李自成的两次进攻,但明朝的国势已经日益衰弱。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这一次,他改变了策略,不再贸然进攻,而是围困开封,试图让这座城市陷入绝境。为了切断开封与外界的联系,李自成修筑了坚固的围城工事。同时,崇祯帝急忙调集各地的援军,但所有援军都在途中被打败,无法及时赶到。 城内的粮草早已用尽,周恭枵和他的将领们依然没有放弃,他们修建了厚厚的水墙,准备通过水淹的方式来抵御敌人。然而,李自成察觉到了这一点,并利用敌军强迫数万民工挖开堤坝。结果,黄河的水一夜之间淹没了开封,城中的百姓、丁夫以及部分守军被淹死,李自成的军队也有很多人在洪水中丧生。 在最关键的时刻,朱恭枵和大部分守城将领被迫撤退到城头,但他们已经没有足够的食物,几乎到了绝望的边缘。最终,刘泽清指挥的援军成功赶到,将朱恭枵和其余两万名守军救出。然而,城中的一些官员,包括同知苏茂灼和通判彭士奇,却因饥饿和无法行动而不幸溺水身亡。 尽管李自成成功占领了开封,但由于城内几乎没有人,房屋也大多被毁,最终他只能选择撤军。几个月后,朱恭枵因心力交瘁而去世,享年六十多岁。与此同时,支持他抵抗的将领们也在后来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朱恭枵“勇猛”的原因 尽管朱恭枵年事已高,但他在多次战斗中仍然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决心。那么,他为何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朱恭枵的慷慨与大义是关键。在两次击退李自成的进攻时,朱恭枵毫不吝啬地将王府的所有积蓄投入到战争中,为士兵们提供充足的物资和奖励,这极大地激励了士兵们的士气。相比之下,许多其他藩王因为吝啬和懒惰,最终导致了失败和灭亡。 其次,朱恭枵与将领们的团结合作也是胜利的重要原因。他的领导才能使得高名衡、陈永福等将领愿意为他效力,形成了强大的防守力量。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城内的士兵们依然坚守,展现了无畏的精神。最后,朱恭枵还具有卓越的军事智慧。他不仅敢于面对李自成的强大压力,还能与将领们共同商讨、实施有效的战术。例如,他利用夹击、火攻等战术来有效反击敌人,使得李自成两度败北。尽管水攻未能成功,但朱恭枵的果断与智慧无疑展现了他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