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川藏地区的局势复杂多变,面临外部和内部的双重压力。外有英国通过《拉萨条约》强迫清廷让步,内有巴塘地区的民众叛乱。若当时清政府没有及时应对,百年后的国土归属恐怕难以预测。 然而,1905年,一个61岁高龄的老人出现,他迅速平定了西藏、康巴等地的动乱,成功收复失地,成为民族英雄。可惜的是,到了1911年12月,这位英雄却在成都的明远楼被当众斩首。这个英雄的悲剧结局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为何他会落到如此下场? 六旬老人,平定西南 这位英雄老人的名字是赵尔丰,出生在辽东的一个官宦家庭。虽然赵尔丰从小喜好武艺,却并不擅长文官之道。最终,他借助家族的经济支持,通过捐官的方式进入官场,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进入官场后,赵尔丰在38岁和42岁时先后担任了山西的知县和县令职务,很快引起了当时山西巡抚锡良的注意。在锡良的推荐下,赵尔丰开始了在河南和四川的工作。 当时的四川局势极为复杂,晚清政府对大西南的控制力薄弱,叛乱此起彼伏。1905年,巴塘地区的土司联合喇嘛势力,开始针对前来传教的法国传教士发动攻击,甚至残忍杀害了清朝驻藏大臣。巴塘自古便是川藏交界的关键地区,历史上曾多次被不同的势力控制。自从雍正时期(1726年),巴塘被划归四川管理后,局势相对稳定。 然而,随着1903年清廷要求四川总督锡良垦荒,巴塘的土司和喇嘛势力发生了冲突。1904年,英国远征军进攻拉萨,强迫签署《拉萨条约》,清朝大为震怒。为此,清廷一方面与英方交涉,另一方面开始加强四川地区的军事力量,委派凤全担任驻藏大臣,负责川滇边防。 然而,1905年2月,巴塘地区的民众在土司和喇嘛的煽动下,开始攻击凤全的农垦场。凤全对此并未足够重视,只是简单地指示下属镇压民乱。随后,暴乱加剧,巴塘民众冲击法国的天主教堂,杀害了传教士,并且将清朝驻藏官员吴以忠活活打死。面对这种局面,凤全只能躲入当地土司罗进宝的官寨,但不久后,罗进宝和副土司郭宗札的叛乱企图暴露,凤全最终被叛军围困,500余人被杀。 此时,赵尔丰临危受命,迅速组织兵力,围攻桑披寺,切断敌人水源。在长时间的围困下,赵尔丰成功找到隐藏的水源,并最终攻破了桑披寺,平定了巴塘叛乱。虽然理塘土司逃脱,但赵尔丰的胜利为他赢得了川滇地区边务大臣的职务。 赵尔丰深知川藏地区的复杂局势,尤其巴塘叛乱中土司们的强大势力,他决定开始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力图削弱土司的权力。当地土司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积极与赵尔丰对抗。但年近六旬的赵尔丰依然能屡屡获胜,他带领军队与各地土司展开了长达六年的战争,先后平定了巴塘、明正、德格等地的叛乱势力,为四川、藏地的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保路运动中的愚忠 1911年8月,赵尔丰被调任四川总督。刚到任不久,四川便爆发了大规模的保路运动,民众反对清廷将铁路利益出让给外国人。起初,赵尔丰对这场运动表示支持,但清政府并未理会民众的呼声,反而要求赵尔丰进行镇压,甚至下令开枪射杀成都民众的请愿者,导致成都血案发生。此事引起了广泛愤怒,四川的保路志士纷纷起义,迅速占领了四川大部分地区,迫使清朝调派湖北新军来支援四川。 湖北新军的介入,使得武昌的驻军力量空虚,进一步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从某种意义上讲,辛亥革命的爆发与赵尔丰在四川的暴力镇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11月,成都的官绅们宣布成立四川军政府,并在12月抓捕赵尔丰,将其公审,最后在成都的皇城坝将其斩首。 回顾赵尔丰的一生,他最辉煌的时光无疑是60岁之后,无论是平定巴塘叛乱,还是在西康地区推进改土归流,他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面对革命的浪潮,赵尔丰未能及时觉醒,始终盲目效忠于腐朽的清政府,这也成为他一生的最大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