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四川安顺场的渡口边,大渡河的水流湍急,声势浩大。
蒋介石召集身边的智囊们商议红军的行军路线,大家各抒己见,唯独杨永泰坚定地说,红军一定会走金沙江,渡大渡河,然后进入四川。蒋介石听后冷笑一声,似乎不以为然地说:那是石达开走过的死路。 然而,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红军竟然真的选择了这条石达开八十年前全军覆没的险路。更加令他震惊的是,红军不仅成功渡河,而且打破了他让朱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计划。 那么,杨永泰是如何看透红军的行军路线的?而蒋介石为何忽视了这次围剿的好机会呢? 蒋介石一直自视极高,无论在政治还是军事上,他都认为没有人能与他匹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只听取那些迎合他心意的意见。一旦得势,他身边的谋士越来越多,但大多只是点头附和的人。 有一种说法是,蒋介石一生最信任的智囊就是杨永泰。 杨永泰是湖南人,出身书香世家,年轻时学问不错。在北洋政府任职期间,他辗转南下,最终投靠蒋介石。刚开始时,他只是蒋介石麾下的一名普通幕僚,但凭借着他的眼光和胆识,他很快赢得了蒋介石的青睐。 杨永泰敢于提出别人不敢说的话,在蒋介石不耐烦时,也能继续分析利弊,这让蒋介石逐渐对他越来越依赖。江湖上甚至给他取了个外号,毒诸葛,这个毒指的就是他手段狠辣。 在1933年后,蒋介石多次围剿中央苏区,但红军凭借游击战术屡屡化解蒋军的进攻。尽管蒋军兵力雄厚,但每次出击却总像是打在棉花上一样。蒋介石因此愤怒不已,多次责骂他的谋士们无能。杨永泰看准时机,向蒋介石提出了一个新策略。他写了一封万言书,提出了政治剿共,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战略方案,强调通过更严格的经济封锁、舆论打压以及分化群众来围困红军。 蒋介石一看,立刻明白了杨永泰的意思,这样一来,不仅仅依靠军事力量,还要通过政治和资源控制来加强对红军的打击。在杨永泰的建议下,第五次围剿随即展开,蒋介石调集了数十万兵力,修筑碉堡,布设封锁线,实行步步为营的战术,使得红军的机动性受到限制,被迫节节败退。最终,中央红军不得不放弃江西根据地,开始了长征。 对于蒋介石来说,这似乎是一次胜利,但很快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红军到底往哪里走?蒋介石命令参谋部绘制地图,召开会议进行推测。有人说红军可能会向湘西进发,有人则认为他们会向贵州方向移动。杨永泰认真分析了红军的地形与补给情况,提出:红军很可能北上,经金沙江,进入四川,再渡大渡河。这条路线正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八十年前走过的道路。当年,石达开带领数万太平军北上,结果因清军围堵、无船可渡而全军覆没,石达开也被凌迟致死。从此,大家都把这条路称作石达开走过的死路。 然而,杨永泰看出,红军与石达开时的情形不同。他相信红军有着更好的规划,能避免当年的悲剧。而蒋介石则不以为然,他心里认为,毛泽东绝不会犯石达开那样的错误。 但历史的进程让蒋介石大吃一惊。1935年5月,红军利用小船成功渡过金沙江,成功避开了蒋军的重重围堵。接着,红军在安顺场拼死夺回渡口。那几天,金沙江边烟雾缭绕,水流湍急,红军战士们在夜晚冒着巨大的风险过河,木船在波涛中摇晃,船夫们紧张得满身大汗。每过一船,意味着他们距离险境越来越远。红军不仅要渡河,还要尽量加快速度。 当年,石达开在大渡河前耽误了整整半个月,而红军仅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就完成了渡河。这一切都是毛泽东及其指挥层准确判断的结果,他们利用了宝贵的时间差。等蒋介石反应过来时,红军已经成功过河。 蒋介石得知红军走的正是石达开的路线时,愣了一下,随即陷入了懊悔。他懊恼于自己没有重视杨永泰的意见。有人记载,蒋介石当时拍案而起,连声叹息。然而,这也使得蒋介石更加信任杨永泰,他私下里说:杨有见地。 杨永泰的地位因此再次上升。然而,树大招风。此时,杨永泰已是蒋系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也因此得罪了许多地方实力派,如陈济棠、李宗仁等人。再加上他直言批评宋子文财权过重,许多人与他结下了恩怨。国民党内部的暗流汹涌,政治斗争愈发激烈。 1936年,杨永泰在南京遭遇刺杀,身亡。官方宣称是仇杀,但大多数人心里都明白这背后的深层原因。蒋介石得知消息后,沉默了很久,在日记中写道:痛失谋士。 如果杨永泰没有死去,或许抗战时期的许多谋划会有所不同,但历史没有如果。红军渡过大渡河,翻越雪山草地,最终走出了生路。石达开的悲剧没有在他们身上重演。 有人说,红军的成功与石达开的失败,其实是因为两支队伍、两位指挥者的不同。毛泽东并非鲁莽,他根据敌我兵力与时机做出了精确判断;而石达开虽然勇敢,却过于轻信了土司的帮助,最终导致了困境。事后,蒋介石更加忌惮红军的灵活机动性,也更加依赖情报与谋士。然而,他的刚愎自用,依然让他失去了很多重要的机会。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信则用,不信则不用。可惜,蒋介石往往对他人半信半疑。长征成为历史的奇迹,也让人更加清晰地看到那个年代人物们的抉择与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