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Ryunosuke OMI开通了小红书账号,从内容上看,他的中文尚不熟练,但毫无疑问,此举拉近了其和中国粉丝之间的距离。
而在更早时候,Kilian Jornet,K天王也开通了小红书账号。截止到目前,粉丝量已过万,尽管相比于其其他平台百万级别的粉丝数量还略显寒酸,但万粉也算是达成了一个“阶段性成就”。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近些年有不少国际精英开始来中国参赛,并开通了中文的社交账号。不仅中国运动员在往外走,国际运动员也在向国内涌入,除了中外越野跑文化的交流,中外越野跑运动员也在交流。
时间倒退回2025年初,越野跑界的传奇人物“K天王”Kilian Jornet悄悄注册了小红书账号。尽管最初只有零星几条视频,内容也多是他在欧洲山野间奔跑的片段,但账号迅速吸引了上万中国粉丝。
几乎同一时间,日本越野名将上田瑠偉(RUY UEDA)等精英也陆续入驻抖音和小红书平台,用中文标签、本地字幕甚至简单的中文问候,与中国跑者互动。
而更早的时候,这些国际精英是通过来中国参赛继而增加其和粉丝的粘性。比如早在2019年,美国越野跑选手Hayden Hawks就曾参加柴古唐斯比赛,并一举夺得80公里组别冠军。
后续在2024年,法国选手François D’haene(庄主)莅临台州,并参加了当年的柴古唐斯越野赛,一举成为赛道上的移动打卡点。
时间转到今年,在柴古唐斯越野赛上,我们也看到Ryunosuke OMI、上田镏伟等诸多国际精英越野跑运动员的身影。
在过去,国际选手的影响力路径高度依赖Instagram、YouTube等全球性平台,内容也以英文为主。如今,他们开始把中国社交平台视为必争之地。
Kilian Jornet的小红书账号虽粉丝数尚不及他在Instagram的零头,但其互动率与评论热度却远超预期。有跑友留言:“看到他回复我的留言,我觉得越野跑离我们不再遥远。”
这种“零距离”的沟通,不仅拉近了运动员与粉丝的情感距离,也成为国际品牌落地中国的“软性触点”。运动员不再只是赛场上的符号,而是化身为品牌在中国语境中的“人格化载体”。
国际精英运动员对中国市场关注的背后,其实是中国越野跑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据国际越野跑协会(ITRA)统计,中国近年来的越野赛事数量与参赛人数增长率位居全球第一。从2013年全国仅65场赛事,到2024年的515场。
从少数精英参与,到2025年仅夏季68场比赛就吸引超8万人参赛——中国已迅速崛起为全球最具活力的越野跑市场。
消费潜力同样惊人。2024年中国体育户外市场规模突破4210亿元,越野跑鞋在电商平台的销售额从2023年的3.5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6.3亿元,增幅近80%。专业跑鞋、运动穿戴、营养补给等品类快速成长,标志着中国跑者正从“随便跑跑”转向“专业投入”。而像“崇礼168”、“柴古唐斯”这样的头部赛事,已不仅是体育竞技,更成为区域经济的引擎。
将视线放大,这似乎是一场“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奔赴。中国选手正以前所未见的频率站上国际领奖台。
从2018年,贾俄仁加第一次夺下UTMB的冠军,到后续越来越多精英站在国际领奖台上,这是属于中国越野跑选手的“走出去”。
2025年,姚妙在法国勃朗峰UTMB赛事中卫冕OCC冠军,成为亚洲首位拥有三座UTMB总决赛冠军的选手。她的成功把“走出去”带到了一个新高度。
与此同时,国际选手与赛事也在积极“走进来”。UTMB系列赛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落地开花;日本选手上田瑠伟、尼泊尔精英Sunmaya等频繁参与中国赛事,UTMB大满贯选手Ruth Croft也选择站在中国越野赛的起跑线上,并在赛后通过小红书、微博分享他们在长山野中的奔跑体验。
这种双向流动,构建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越野共同体”。
事实上,在中国越野跑的传播不再依赖传统体育媒体,而是由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接力完成。
在各大平台上搜索“越野跑”,有跑者分享清晨五点的山间日出,有博主测评最新款越野鞋,有摄影师捕捉选手冲线时的热泪。这些内容不再是冷冰冰的成绩播报,而是充满人情味的“山野故事”。
而在移动互联网构建起的体育传播新格局中,社交平台不只是赛事的“转播工具”,它早已成为运动员必须“登场”的第二赛场。
平台算法的流量分发机制,让“谁能被看见”成为新的竞争逻辑,也倒逼运动员开始塑造并经营自己的数字身份。
无论是国际选手入驻小红书与粉丝互动,还是本土跑者在抖音讲述训练日常,运动员在跑道之外的“表达力”逐渐成为一种必备能力。这不仅是品牌合作的需要,更是现代体育生态的一部分——跑者不再只是用脚丈量山野的身体,而是也以内容勾连观众的个体。
他们的每一次发布、每一次互动,既是个人形象的建设,也是越野文化的扩散。数字世界的“自我呈现”,已成为体育精神的一种新载体。
国际运动员开设中文账号,不是跟风,而是战略。它象征着越野跑从“西方向东输出”转为“中西双向交流”。
国际品牌也不再只是把国际产品搬来中国,而是通过赛事、运动员、内容与中国跑者建立情感联结。而国际精英运动员正是成为本土化传播的关键节点。
尽管他们多数不讲中文,但却善于用视觉语言跨越障碍:一段在黄山云雾中奔跑的短视频,配上中文歌词与字幕,能轻易引发共鸣。上田瑠伟在四川夺冠后,被中国跑者团团围住合影的画面,登上了多家户外媒体的头条。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更深层的趋势:全球越野跑的“传播重力”正在向中国倾斜。
曾几何时,越野跑的热点集中在阿尔卑斯山、落基山脉、比利牛斯山脉……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欧美媒体与品牌手中。而今,中国赛道、中国选手、中国平台,正成为全球越野舆论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