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山西省有一位名叫郝志全的90岁老人,自称是1944年参军抗日的八路军老兵。但因为他的档案资料遗失,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和经历,从90年代初期到2020年,三十多年间一直没有享受到相关的待遇和政策保障。
通常来说,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八路军的老兵,其所在部队或退伍后的原籍民政部门应该会有存档,并且很早就能够享受到政府为老兵提供的待遇和支持。那么,是否是郝志全老人所述的经历并非真实?是否有可能是他为了获取政府待遇和荣誉,编造了虚假的故事? 老人心中的愿望 我只想证明,我参加过八路军,我打过鬼子!这是郝志全老人常常对来访记者说的话。自90年代初期开始,到2020年,三十年来,这句简单的心愿反复在他的口中说出。然而,尽管他期望多次,他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 根据常理,抗日战争期间参加八路军的战士,他们所在部队或退伍后回到家乡的民政部门应该保存有档案记录,也应该早就落实相关的待遇。然而,郝志全老人所说的经历为何迟迟无法得到证实?是不是他编造了故事,想通过虚假的经历获取政府的优待? 2020年9月,记者来到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亲自探访了郝志全老人,同时走访了当地的博物馆和相关部门,了解更多背景。 郝志全老人的家位于山西省榆社县的一个普通小山村。他居住的房子是栋老旧的平房,已经风吹日晒了许多年。虽然已经年过九十,老人穿着朴素,但依然身体硬朗,背部挺直。他那张带着岁月痕迹的脸庞,布满了时光和劳苦的印记,然而,眼神中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怎么看也像是北方乡村里最普通的老人。 老人自述,太原解放后,他没有随华北军区一兵团转战西北,而是很早就退伍回到了家乡。退伍时,部队发给了退伍证明,还有军功章和立功证明等,他也带回了家。由于没上过学、不识字,而且家里条件不好,他将这些材料交给了县档案馆保管。可惜在文革时期,县档案馆遭到破坏,许多档案被烧毁,证明材料也因此失散。 不过,郝志全的妻子对此有不同的说法,她认为这些材料是当年搬家时丢失的。村里还有人说,这些资料可能被小偷偷走了。关于这些材料的去向,众说纷纭,真相很难确认。 老人退伍后回家务农,这种情况在解放战争结束后的年代并不罕见。那时,解放战争结束后,成千上万的退伍军人回到家乡,原部队也因战争和裁撤等原因,很多档案无法追溯。战争时期,许多英勇牺牲的烈士也没有得到完整的记录,甚至连遗体都未能妥善安葬。 2010年,太原市东山脚下一处地窖发现了三副薄板棺材,经过调查,这些战士竟然是解放太原时牺牲的。由于当时战事紧急,部队并未能及时安葬这些战士,导致他们的遗体被临时存放在地窖里,直至数十年后才被发现。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一些受重伤但未完全治疗的战士身上,他们伤愈后无法再继续服役,最终失散并没有留下完整的档案记录。解放后的几十年,政府对退伍老兵的照顾并不够。直到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逐步发展,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才开始对一些历史上有贡献的退伍军人,如老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等,落实相关待遇。尽管如此,由于郝志全无法提供相关证据,他的待遇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 与他情况相似的老兵,有些通过地方政府、媒体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帮助,成功找到了当年的档案资料,或者通过幸存的老战友、老首长的回忆证明了身份,得到了政府的补偿。但也有些人通过编造故事来骗取荣誉和待遇,最终在调查中被揭露。 老人的参军经历 郝志全生于1928年,家住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山西太原时,郝志全已年满9岁。年幼的他目睹了日军烧杀抢掠,残酷压迫人民,深感愤怒并发誓将来要为死难的乡亲复仇,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虽然年纪太小,郝志全几次要求参军,但因年纪不足,八路军一直没有收他。于是,他拜师学艺,锤炼自己的身体,直到1944年,已满16岁的他终于被八路军收编,成为一名战士。 根据老人回忆,他当时参加的是八路军榆社独立营,担任营长的勤务兵。郝志全随营长参与了多次与日军的战斗,并且获得了军功奖励。后来,部队被编入了129师385旅14团11连2排,并在战斗中屡立战功。这个385旅的首任旅长是王宏坤,他后来成为了开国上将。 郝志全参加的战争远不止抗日战斗。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结束。但随之而来的是国内的内战,郝志全也参与了晋冀鲁豫的解放战争。他随部队参加了上党战役,这是解放战争初期的一次重要战役。 郝志全全程跟随部队参加战斗,荣立了不少军功。在解放太原战役中,他更是担任了爆破组长,参与了攻坚任务,最终在战斗中受伤,头部重伤后被送往后方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