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享年61岁,继位的则是康熙的第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关于雍正如何继位,一直以来都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最流行的一个说法是他篡改了康熙的传位诏书。据说康熙在临终时,原本的诏书写的是传位十四皇子,但雍正却想方设法将其改为传位于四皇子。这个说法流传甚广,但有专家指出,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原因也很简单,漏洞太多。 首先,清朝的传位诏书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若真要改动其中的文字,除了汉字外,满文也得同时修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宫中找到的诏书似乎也证明了专家的观点。其次,即使在汉文中有类似改动的可能,按照清朝的惯例,皇子的称谓总是皇某子,因此,若是要传位给十四子,应该是传位皇十四子,而不是传位于四子。显然,这种简单的文字修改是不符合常规的。
那么,单从传世的诏书来看,我们能否就此确认雍正是康熙的合法继承人呢?答案其实是否定的。历史上很多时候,历史的记录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雍正继位时,已经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如果他真想修改诏书的内容,甚至可以让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编写新的诏书,那时候也没有类似今天的区块链技术来加密文书,所以即便是指鹿为马,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也有人对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产生了疑虑,担心他会像唐朝的李世民一样大肆篡改历史。因此,有人从别的渠道寻找证据。在《李朝实录》这本朝鲜的历史文献中,确实有这样一段记载:康熙在弥留之际,将自己父亲顺治帝传给他的念珠交给了胤禛,并说:这串念珠是我父亲传给我的,今天我也将它传给你。如果这段记录属实,那么胤禛继位的合法性似乎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证实。于是,这段外国史料一度被视为雍正继位的重要证据。 然而,这个记载是否真实,却很难判断。康熙作为皇帝,不太可能在外人的面前做出如此私人的传承行为,因此,这一记载的可信度受到质疑。更重要的是,如果这段记载属实,雍正完全可以大肆宣扬,并将其载入正史,然而,清朝的正史中并未对此作任何记载,这也是值得深思的地方。 从目前的文字资料来看,雍正是否通过合法途径继位,似乎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那么,雍正究竟是否合法继位呢? 康熙在临终时,确实有几个儿子对皇位表现出了浓厚兴趣,甚至有九子夺嫡的说法。然而,若仔细研究历史,我们会发现,实际上有实力争夺皇位的子嗣并不多,真正有可能继位的,仅有五位:太子胤礽、皇长子胤禔、第四子胤禛、第八子胤禩以及十四子胤禵。 胤礽被立为太子,主要是因为他母亲的身份较高,但随着胤礽逐渐成长,他的行为却越来越让康熙失望,最终因其屡次犯错被废除,从此失去了继位的可能性。皇长子胤禔虽然是康熙的亲生儿子,但他并非嫡出,而是庶出,因此在法理上就没有继位的资格。尽管他曾经试图争夺皇位,但康熙对他的支持并不坚定,而且明珠等重臣与他关系并不密切,所以他最终也未能真正获得继位的机会。 第八子胤禩曾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被描绘为一位有潜力的皇子,并且似乎得到了朝中许多大臣的支持。实际上,早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时,曾有人建议立胤禩,但康熙却严厉批评他为柔奸成性,这一评价几乎断送了胤禩的继位之路。此后,胤禩放弃了争夺皇位,转而支持十四子胤禵。 胤禵被康熙十分器重,曾经以天子亲征的规格被派往西北,这表明他曾被看作可能的继承人。然而,从康熙的安排来看,胤禵虽然获得了很高的信任,但始终没有被召回,反而长期驻守在外。如果康熙真有意将胤禵培养成继承人,应该早早让他回京,不应该让他常年在外。这一安排似乎表明,康熙并不急于决定胤禵的继承人选。 那么,如果胤禵并非康熙的最终选择,雍正又是否具备超越其他兄弟的能力呢? 根据史料记载,雍正继位后曾公开表示:我父亲非常伟大,几乎所有方面都不如他,但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他提到,自己在当皇子四十多年期间,不是一直待在深宫,而是经常走访地方,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而这正是他与其他皇子不同的重要优势。雍正的经历显示出,他并非一个无所事事的纨绔子弟,实际上,他在政治和治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如果康熙是自然死亡,雍正的继位很可能是合法的。然而,如果康熙的去世并非自然,或许当时的继承人并非雍正,而是他亲弟弟。
上一篇:走进藏在高校里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