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军队并非全是无能的将领。实际上,有些国军将领在军事指挥和作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毕竟,正是这些将领击败了北洋军阀,实现了名义上的国家统一,驱逐了侵略的日军,并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这些都成为了国军的光辉业绩。 在这些将领中,有三位获得了我党最高领导人的高度赞赏。能够得到对方最高领导人的认可,说明这三位将军在军事实力和指挥能力上,的确非同寻常。 首先要提到的是抗战英雄戴安澜将军。戴安澜出生在安徽无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是蒋介石麾下黄埔系的核心骨干之一。蒋介石曾对他给予高度评价,称他为当代青年将领的典范,号召全军将其作为学习的榜样。 在抗日战争中,戴安澜是保卫国家的重要力量。早在血战古北口时,他因战功显著,荣获五等云麾勋章,这是他军旅生涯中第一次与侵略者正面交锋。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戴安澜参与了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展现了他出色的指挥才能。
1939年,戴安澜接替杜聿明担任机械化部队200师师长。200师是当时最先进的机械化部队之一,担任这一职位不仅要求作战能力强,还需要获得蒋介石的高度信任。因此,戴安澜能担任此职,显示了他在蒋介石心中的重要地位。 同年十一月,桂南会战形势十分严峻,蒋介石决定派遣机械化第五军南下增援,戴安澜率领200师成为先锋部队前往与日军作战。在昆仑关,戴安澜指挥部队与日军展开激烈交锋,成功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并歼灭敌军21个旅。 此后,在入缅作战中,戴安澜的200师依然是主力先锋。首战即告捷,成功守住东瓜,掩护友军安全撤退。随后在古保防御战中,他指挥200师多次击退日军的猛烈进攻,歼敌4000余人,俘虏400余名,给日军造成了沉重打击,展现了国军的强大实力。 然而,正是在一次撤回国内途中,戴安澜不幸中弹。由于未能及时治疗,他于1942年5月26日下午5时去世,年仅38岁。他的牺牲让全社会震惊,各界纷纷以不同方式悼念这位民族英雄。 1943年3月,为纪念戴安澜将军,主席作诗《海鸥将军千古》,其中写道:“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这是主席首次为国军将领作诗,足见戴安澜的崇高地位与巨大贡献。 除了戴安澜外,还有两位国军将领同样获得了主席的高度赞扬。 其中一位是胡琏。胡琏出生于陕西,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因其作战凶猛而著名。在抗战期间,他率领第十一师坚守石牌阵地,面对日军轮番进攻,成功保住了石牌。这场战役异常惨烈,第十一师全体将士视死如归,与侵略者展开了最为激烈的白刃战。 胡琏身上展现了陕西人豪爽彪悍的性格,他是国军中的猛将之一,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他领导的部队被视为精锐。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灵活的作战方式,胡琏多次突破我军的包围圈。因此,主席评价他“猛如虎,狡如狐,不好对付”。 另一位是白崇禧。大家应该对这位“民国军界小诸葛”并不陌生。白崇禧在民国军界是智慧与狡诈的象征。他与徐树铮、杨宇霆等同代名将一样,被誉为“小诸葛”,是一位极具谋略的军政人物。 主席曾评价白崇禧是民国时期最狡猾的军阀。解放战争后期,为了铲除他的军事势力,主席指派了战斗力最强的第四野战军,并派出林彪和陈赓等能征善战的将领联手围剿,足见白崇禧的强大与狡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