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相信很多人都见过,记录的是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时,周恩来总理亲自迎接的历史性瞬间。那时,周恩来与中国代表团热情地欢迎尼克松的到来。现场,尼克松向新中国伸出了友谊之手,向在场的每一位中国人致意。 当尼克松的双脚踏下飞机舷梯,迈上中国的土地时,他迅速伸出了双手,径直走向周恩来。周恩来微笑着伸出右手,两人紧紧握手。周恩来开口说道:“总统先生,您跨越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伸出手与我握手,我们已经25年没有交往了。”
尼克松笑着回应:“总理先生,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站在周恩来身边的翻译,正是冀朝铸,他亲眼见证了中美建交这一历史性时刻。 然而,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我们会发现,第一张照片中周恩来身边的翻译冀朝铸“消失”了,不再出现在镜头里。 为了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解释一下这两张照片的背景。尼克松访华后,第一张照片出现在中国的各大报纸上,而第二张照片作为现场的原始照片,出现在美国的各大媒体中。对比这两张照片,冀朝铸“消失”了,这背后似乎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玄机。 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有着深思熟虑的安排,特别是为了保护冀朝铸。当尼克松的专机抵达北京国际机场时,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早早到达现场,布置接待工作。根据当时的惯例,迎接美国总统的规格非常高,三军仪仗队的规模通常为151人,但这次迎接尼克松的仪仗队规模直接翻了一番。 冀朝铸负责担任翻译工作。在尼克松到来前,周恩来特别叮嘱冀朝铸:“小冀,站得近一点,每句话都要听得清楚,翻译必须准确。” 第二天,冀朝铸站在周恩来身后,出现在美国媒体的照片中,而在中国发布的照片中,周总理身后却是另一位翻译王海容,冀朝铸的位置成了空白。 冀朝铸感到有些困惑,不明白自己为何突然“消失”。后来,他才知道,这正是周恩来为了保护他而精心安排的。原因在于,当时中国正处于特殊的十年时期,社会对公众人物的行为和举止非常敏感,任何细节都可能成为别人诬陷的工具。 在握手时,周恩来并没有稍微前倾,而是略微后倾,尼克松则主动向前,身体略微倾斜。根据外交礼仪,两国领导人握手时应该稍微向前倾,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但由于中美尚未正式建交,而且在朝鲜战争中曾有过对抗,如果周恩来在握手时身体前倾,可能会被误解为在“讨好美国”,甚至被敌对势力利用来诬蔑他。为了避免这种误解,周恩来选择在尼克松主动伸手时,自己保持身体稍微向后倾斜,这样可以通过行动表明自己没有在“讨好”美国。 与此同时,冀朝铸作为翻译,必须仔细听清楚双方的对话,确保翻译准确无误。为了保证翻译的精准,冀朝铸的身体自然会稍微向前倾,这也可能成为他“低头”与美国人握手的潜在“证据”。尤其是冀朝铸曾在美国长大,这使得他的身份本身就非常敏感。为了避免冀朝铸受到不必要的舆论攻击,周恩来决定通过调整照片的方式,避免冀朝铸被过度解读或攻击。 冀朝铸当时虽然感到有些郁闷,但得知这一切都是周总理精心安排的后,他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意。 冀朝铸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还是中国外交事业的杰出代表。冀朝铸于1927年出生在山西,11岁时随父亲赴美,开始了在美国的求学之路,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1949年10月1日,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冀朝铸毅然决定中断在哈佛大学的学业,返回祖国。 回国后,冀朝铸进入清华大学,迅速在学业上取得了进展,并于195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冀朝铸作为美国长大的精英人才,被组织选派参与朝鲜停战谈判,成为中方代表团的英文打字员。由于经验丰富,他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英文速记员。 抗战结束后,冀朝铸进入外交部工作,逐渐成为周恩来总理的专职翻译。在周总理身边,他不仅是下属,更像是父亲一般的关心他。冀朝铸对周恩来怀有深深的敬仰与感激,甘愿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 随着中美建交的临近,冀朝铸继续担任翻译,亲历了尼克松与周恩来的历史性握手。1973年,冀朝铸转任外交官,成为外交部的骨干力量。此后,他成为驻美联络处的参赞,肩负起了新的责任。在美国的外交工作中,冀朝铸为中国的外交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1991年,冀朝铸被任命为联合国副秘书长,继续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发声,推动国际社会的理解与合作。五年后,他结束了自己长达44年的外交生涯,回国与亲人团聚。 晚年,冀朝铸曾回忆起自己在外交领域的奋斗经历,他深情地说:“关键的关键,要忠于自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