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是明朝中期一位著名的军事官员,出生在六合。他的父亲杨璟曾是朱棣的重要战友,参与了靖难之役,并在战争中不幸牺牲。杨洪继承了父亲的军职,并被调任到开平担任驻守任务。自幼,杨洪以精通骑射而闻名,武艺高强,深得士兵的爱戴。初出茅庐时,他便英勇参战,参加了多次北征蒙古的战役,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深受朱棣的赞赏,被誉为难得一见的军事才俊。最终,他被升任为千户,负责守卫猫儿峪一带。 随着英宗朱祁镇即位,时任尚书的王骥上书朝廷,指出边疆的守军训练普遍不足,士气低落,而杨洪作为一位有才干的军事将领,应得到更为重视。因此,朝廷决定加封杨洪为游击将军,并晋升为都指挥佥事,赋予他更多的权力和机会,使他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 在正统二年,杨洪被任命协助都督佥事李谦守卫赤城和独石。李谦年事已高且性格保守,经常与杨洪发生意见分歧。每当杨洪提出征战建议时,李谦总是以年老为由进行反对,并且表现得懒散无力。一次,杨洪在鼓舞士气时,李谦在背后冷嘲热讽,讥笑道:“敌人真能杀得完吗?出去作战不过是送死罢了。”李谦的消极态度引起了御史张鹏的不满,最终,杨洪取代了李谦的位置,重新激发了军中的士气,也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每一次出征,不管杨洪的战功大小,朝廷都会予以记录并褒奖。
正统三年,兀良哈部落对明朝边境发起侵扰,杨洪带领军队与敌军激战。过程中,他不幸落马并伤及双足,但依然不退缩,继续指挥作战,最终成功俘获了敌首也陵台等九人。此战后,杨洪被朝廷提拔为都指挥同知,并被赐予大量银币以示褒奖。随后,他在多次与北方蒙古部落的冲突中屡次获胜,战功显赫,逐步升至左都督的高位,威震朝野。 正统十二年,杨洪被任命为总兵官,负责镇守宣府重镇,这极大地稳定了北方边疆的局势。由于杨洪的威慑作用,北方的朵颜三卫及周边部落不敢轻举妄动。然而,正统十四年,瓦剌部落的首领也先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决定亲自出征,但这次出征以惨败告终,朱祁镇被瓦剌军俘虏。 瓦剌军队押解朱祁镇经过宣府城下,企图欺骗开城门进入。然而,杨洪凭借敏锐的眼光识破了敌人的计谋,成功拒绝了敌军的进攻。看到计划失败,也先只得带着朱祁镇撤回大同,再行北返。朱祁镇被废后,朱祁钰继位,为确保政权稳定,下令杨洪不要接受任何来自上皇朱祁镇的假信,以避免不必要的政治纷争。杨洪坚持守卫宣府,直到瓦剌部落最终选择绕道西南,企图通过紫荆关攻入北京,但在兵部尚书于谦的指挥下,敌军最终被成功击退。 随着瓦剌退去,杨洪因在这场保卫国家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被朝廷晋封为昌平侯,并被赋予重要职责,负责监督京营的训练,同时兼管左军都督府事务。在这一期间,杨洪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军事改革建议,包括裁减多余的三千诸营将校等。这些建议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认可,并顺利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