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曹爽陪同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其父魏明帝。正当此时,司马懿发动了兵变,趁机控制了都城洛阳。为了诱使曹爽放弃抵抗,司马懿答应他只要交出兵权,就能保住爵位。曹爽信以为真,结果最终被司马懿诛杀三族,导致曹魏宗室的力量遭到重创。
夏侯氏与曹氏关系密切,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懿发动兵变时,手握重兵的夏侯玄为什么不出手相救,反而束手就擒了呢?我认为,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首先,尽管夏侯玄在高平陵之变前担任征西将军,掌管着曹魏雍州和凉州的10万大军,但由于曹爽率先选择投降,导致夏侯玄处于被动状态。如果他贸然起兵,可能会遭遇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借口收到郭太后的诏书,才免去曹爽的职务,这在形式上多少能够站得住脚。而几年前的正元二年(255年),曹魏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毌丘俭也曾在寿春起兵,声称收到太后的诏书,目的是讨伐司马师,尽管他们的动机未必纯正,还是借助了权威的诏书为自己正名。当然,如果曹爽带着皇帝曹芳继续抵抗,夏侯玄无疑会起兵相助,其他忠于曹魏的将领也会纷纷响应。然而,曹爽自己已经选择了投降,这让众多武将感到迷茫,不知该如何是好。值得注意的是,司马懿没有给夏侯玄任何反应的时间,一纸诏书便将夏侯玄召回洛阳,削弱了他的兵权。夏侯玄到达洛阳后,先被任命为大鸿胪,随后又被改为太常,相当于司马懿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剥夺了他的兵权。此时,夏侯玄的处境愈发困窘,已经成为了司马懿手中的笼中鸟,难以挣脱。 其次,司马懿在雍凉地区扎根多年,拥有郭淮等一批忠心的老部下。早在公元230年,曹叡任命司马懿为大将军,与大司马曹真等一起征讨蜀汉。从那时起,司马懿与诸葛亮展开了长达多年的激烈较量。曹真于公元231年去世后,司马懿自然成为曹魏西线地区的最高武将,掌握了实权。因此,即使曹芳当时没有给司马懿直接指挥兵马的权力,司马懿依然通过郭淮、邓艾等心腹保持着对西线地区的影响力。即便夏侯玄起兵,也很可能面临部下阳奉阴违的问题。毕竟,夏侯玄在雍凉地区的资历与司马懿相差太远,无法与之抗衡。 最后,夏侯玄的威望远不及司马懿。早在公元244年,曹爽为了建功立业,决定发动对蜀汉的战争,夏侯玄与曹爽调集十万大军,进攻王平所守的汉中。尽管敌众我寡,但王平凭借汉中的地形和策略,成功守住了城池,后来费祎带领大军前来支援。结果,曹魏军队在困境中进退两难,损失惨重。曹爽因此不敢再亲自领兵出征,而夏侯玄在雍凉的士兵中也失去了威望,甚至遭到怨声载道。在这场战斗中,司马懿虽然没有击败诸葛亮,但通过坚守消耗了对方,并且没有让曹魏的兵力受到严重损失。相比之下,夏侯玄显得毫无建树,雍凉的士兵自然会更倾向于支持司马懿。 因此,在高平陵之变时,夏侯玄的名号虽为征西将军,但他并不足以对司马懿构成威胁。司马懿掌握了雍凉的兵力后,夏侯玄的处境更加艰难,甚至没有资格威胁到司马懿的家族。后来,司马懿将郭淮提拔为征西将军,完全控制了雍凉地区的兵力,而夏侯玄也未被杀害。 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继承了大权。公元254年,李丰等人计划发动兵变,针对司马师。然而,由于计划提前泄露,李丰和其他参与的官员被杀,夏侯玄也因此被牵连,最终在司马师的命令下被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