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君主专制的男权社会里,偶尔会有一些杰出的女性人物,她们的光芒尤为耀眼。比如历史上第一个以临朝称制的太后吕雉,直接改元称帝的武则天,和北宋时期既有吕武之才,又没有吕武之恶的刘太后。在明朝,也有一位同样不容忽视的女性——孙太后,也就是大明的孝恭皇后孙氏。尽管她的生平无法与上述几位并驾齐驱,但她的一生同样充满传奇色彩。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便是以她的事迹为蓝本进行创作的。值得注意的是,电视剧毕竟是艺术创作,因此其中有许多情节与历史实际有所出入。 (一)、天生丽质,成为皇后最佳人选 靖难之役后,朱棣从一位藩王摇身一变,成为了明朝的皇帝。他的儿子们也因此享受到了皇帝的恩宠,朱高炽成为了太子,朱瞻基则成了皇太孙,父子俩未来几乎注定要接管大明江山。 1.因父搭桥,深得成祖宠爱 孙氏,原名孙氏,生于邹平,幼时便以美丽的外貌和过人的智慧受到赞赏。她的父亲是永城县的主簿,而朱瞻基的外祖母也来自永城,因此,孙氏有机会频繁进入宫中与宫中的人物接触。她常陪伴其母彭城夫人去探望朱瞻基的母亲——时任太子妃的张氏。彭城夫人时常提起,孙家的小女孩聪慧机智,朱棣得知后对她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决定让她进入宫中培养。 在宫中,孙氏和年幼的朱瞻基长期相伴,两人逐渐发展成了青梅竹马。由于关系亲密,孙氏成为了未来太子的心头好。若按理,朱瞻基理应选择孙氏为妃,但由于当时局势的复杂,最终还是由司天监的建议下,选择了来自济宁的胡氏作为太孙妃,而孙氏则被册封为太孙嫔。 2.宣宗即位,母凭子贵 古代皇帝的后宫有三宫六院,数不清的妃嫔,然而唯有皇后一位才是皇帝的正式妻子。其他妃嫔不过是侍奉皇帝的角色罢了。朱瞻基虽然当时对胡氏为妃不满,但作为太孙,他并不能直接做主。直到他继位为帝,终于可以自己做主了。而且,朱瞻基的外祖母彭城夫人也一直看好孙氏,并且支持她。孙氏则在朱瞻基继位后,顺利为其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使得她在宫中一跃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于是,朱瞻基找到了废除胡皇后、立孙氏为皇后的理由。
孙氏表现出一副伪善的模样,假装不愿争宠,表现出谦逊之心,虽然心机深重,但这一手也使她顺利上位。她通过儿子朱祁镇的存在,成功占据了后宫的主导地位。虽然孙氏一时得势,但宫中的权力斗争仍然激烈,张太后是她必须谨慎应对的对手。 (二)、危难之际,不得已达成妥协 孙皇后与吕雉一样,都是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的典型代表。当年吕雉因为儿子刘邦而忍辱负重,孙皇后也曾因自己的儿子忍辱负重。朱瞻基去世后,孙皇后成为了太后,虽然根据规定,后宫不应参与朝政,但为了保护自己幼小的儿子,孙太后不得不屡次干预朝政。 1. 土木之变,国家危难 孙太后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自小生活在母亲和祖母的庇护下,他一直认为国家安定,自己麾下的军队无敌。然而,朱祁镇心中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够像他的祖父朱棣一样,带领大军征伐四方,赢得天下的荣耀。在大太监王振的鼓动下,朱祁镇未充分准备就带领大军北上,结果他未曾预料到的强敌——草原上的也先,最终将其俘获,导致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2. 北京保卫战,孙太后气吞万里如愤 在朱祁镇被俘后,北元大军分三路围攻北京。此时,孙太后面临着选择监国的难题。虽然她极力避免让自己最不喜欢的胡太后的儿子郕王监国,但形势所迫,她不得不做出妥协。为了稳住局势,她同意让郕王监国,同时立下条件,明确表示皇位永远属于她的儿子。孙太后的策略让局势得到了暂时的稳定。(三)、帮子夺权,结束跌宕一生 景泰帝即位后,孝恭皇后孙氏依然是宫中最具权势的人物。景泰帝在位期间对孙太后始终心存敬畏,深怕激怒她。虽然他顺利登基,但孙太后始终未能完全放下对自己儿子的挂念。 1. 迎还英宗,不料饱受煎熬 英宗在瓦剌部落期间,孙太后从未停止关心。他心中挂念着儿子的一切,时常为他寄送寒衣和冬衣。最终,孙太后和她的儿媳们凑钱将英宗带回了大明。然而,英宗的回归并未带来平安,而是让他陷入了更深的困境。景泰帝将他视作威胁,将其软禁在宫中,过上了痛苦的日子。 2. 称心如意,最后安然离去 孙太后看到儿子受此不公待遇,内心充满愤怒。她已经决定帮助儿子复位,但一直未遇到合适时机。直到景泰帝病重,孙太后终于联合石亨等人,发动了宫变。英宗成功复辟后,深知母亲为自己所做的努力,特地为她加封了圣烈慈寿皇太后的徽号,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位拥有徽号的女性。这标志着明朝宫廷中的权力斗争达到了一个高潮。 结语:孙太后一生,虽有争议,但她的智谋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使她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不仅在英宗复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也为明朝历史的演变做出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