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坚定的捍卫者和坚实的支柱。在清朝末期,尽管国家面临动荡与危机,依然有一些卓越的历史人物在国家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照亮了时代的舞台。 例如曾国藩,他创立了湘军,成功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发起了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还有左宗棠,他是民族英雄,被誉为清朝的最后脊梁。他不仅以背负棺材来表明自己为国捐躯的决心,还成功收复新疆,并担任两江总督,为中国海军培养了大量人才。 李鸿章,虽然他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为国家带来屈辱,但梁启超曾对他进行过深刻的评述: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今天要讲的张之洞,也是清朝末期的风云人物之一,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张之洞去世时,连外国的报纸都纷纷发表悼念文章。 然而,这位历史人物却在后世被认为是推动清朝灭亡的关键人物。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学识渊博,清流首领** 古人有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科举考试在古代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但竞争异常激烈,很多人一生都未能考中一个秀才。张之洞却是那个让人羡慕的别人家孩子,不仅家世显赫,家教也非常严格,他自己聪慧勤奋,才智出众。 《清史稿》记载,张之洞从小便专心读书,常常废寝忘食,夜深人静时仍在思索问题,直到彻底解答,才肯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13岁时他便中了秀才,两年后又在乡试中名列第一,成为举人。 尽管张之洞的早期成绩已经相当出色,但随着年纪渐长,他的生活逐渐变得繁忙,一些杂事和人生大事让他暂时放下了学业。等到一切安定后,张之洞重新投入科举,26岁时,他终于考中了进士,并以一甲第三名的成绩名列探花。 与张之洞的光鲜亮丽相比,其他三位晚清名臣的起步就没那么顺利。曾国藩考了七次才中秀才,李鸿章虽然两度考中进士,但只得了二甲,左宗棠则是凭借军功才获得同进士出身。 张之洞顺利步入仕途,最初几年他主要在教育领域工作。在浙江、湖北、四川等地担任学政期间,他大胆整治学界的种种不良风气,致力于任人唯贤,追求公平正义。他还亲自创办书院,编写教科书,为当地学子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赢得了民众的广泛赞誉。 政绩卓著,名声大噪,张之洞终于在光绪二年(1876年)进入了朝廷。此时的清朝,政局动荡,朝中官员大多只顾自保,缺乏进取精神,唯有少数忠诚的官员认为,只有改革才能给国家带来希望。 这些官员被称为清流派,张之洞便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坚决主张改革,面对沙俄对中国北疆的侵略,张之洞毫不退缩,提出了加强边防、整修武备的建议,逐渐成为清流派的重要领袖。 **力主抗争,南关大捷** 1883年,法国在越南的殖民行动愈发加剧,最终引发了中法战争。张之洞因力主抗法,获得了两广总督的任命,负责抵抗法国的进攻。 虽然清军与法军相比,实力明显不足,但张之洞还是制定了巧妙的战略,提出通过向驻越南的法军施加压力,迫使法军撤回台湾。清廷采纳了他的方案。 按照张之洞的计划,提督刘永福率领的军队和云南、广西的部队形成夹击之势。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预想的顺利进行,尽管刘永福取得了一些初步胜利,但云广两省的部队屡屡失利,导致原本有望转败为胜的局面反而转为失败。张之洞因此被降级。 同年,法军再度进攻,占领了镇南关。张之洞没有气馁,继续为国家寻找合适的将领,最终任命了年过七旬的老将冯子材,成功稳住了局势。 镇南关之战爆发后,冯子材带领清军英勇奋战,将法军围困其中。最终,法军伤亡惨重,数十名指挥官阵亡,法国内阁因此下台,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然而,尽管清军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朝廷却在战争最激烈时下达了停战命令,这令前线的士兵感到极大的失望。张之洞多次请求继续抗战,最终却被李鸿章严厉斥责。 **尾声:兴办洋务,反助革命** 战事结束后,张之洞投身洋务运动,致力于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因为长期在湖北工作,张之洞非常熟悉当地的情况,于是提出修建芦汉铁路,加强南北之间的联系。随后,他被任命为湖广总督,开始着手一系列改革。在湖北任职期间,张之洞积极推动现代化教育和工业建设。他创办了自强学堂、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等教育机构,为后来的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大力发展工业,建设了汉阳铁厂等一系列现代化工厂,为中国的近代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这些新的学堂和工厂虽然推动了社会进步,却也间接为推翻清朝的力量提供了支持。1909年,张之洞去世,几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的统治彻底崩溃。 有趣的是,辛亥革命中的许多领导人,如黄兴、张振武等,几乎都来自湖北。而张之洞培养的湖北新军,最终成为了武昌起义的主力军。汉阳铁厂和武汉兵工厂也为起义军提供了充足的武器和资源。历史常常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方式运转,张之洞所做的一切,最终成了清朝灭亡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