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生平颇为丰富多彩。他曾在秦国担任大良造,后又先后在魏国担任将军与丞相,还在韩国做过宰相。从这些经历来看,公孙衍无论身处哪个国家,始终都是位高权重的官员。 在秦国担任大良造期间,公孙衍为秦国的战争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战略建议,尤其是在与魏国的战争中表现得尤为出色。尽管魏国是他的故乡,公孙衍却毫不留情,采用了极为高效的战术,迅速攻占了河西之地,迫使魏国割地求和。
按照常理来看,公孙衍在军事指挥上的才华非凡,特别是在打击自己家乡魏国时毫不手软,这展现了他对秦国的忠诚与能力。此时秦国应该会重用他,毕竟他担任的大良造是秦国的最高职务,正是施展个人抱负的舞台。而且,双方互相尊重,公孙衍的才能和忠诚理应得到认可。但是,为什么他在后期的生涯中却始终与秦国为敌,甚至反叛秦国呢? 首先,公孙衍因贪财而建议秦国停止进攻魏国,这一行为被发现。当魏国向他表示愿意通过财富贿赂来拉拢他时,公孙衍的贪婪本性暴露无遗。魏王送去了大量金银珠宝,要求公孙衍劝说秦惠王不再攻击魏国,转而进攻西方的少数民族。公孙衍确实按魏王的要求提出了建议,这一提议看似要实现,然而,秦国的另一位纵横家张仪察觉到了这一阴谋并将其揭露出来。这使得秦王对公孙衍失望透顶,从而开始逐渐冷落他,转而依赖张仪。失去了秦国的信任和重用,公孙衍最终选择离开秦国,寻求新的机会,最终投奔了魏国,并得到了魏王的重用。 从另一个角度看,公孙衍作为一名纵横家,更多的是追求个人理想与抱负,而非为国家效力。在战国时期,纵横家作为一类特殊的政治家,强调的是通过合纵连横的手段来实现个人的目标,他们更看重的是个人的功成名就和声名远扬,而不是忠诚于某一个国家。纵横家的心态决定了他们通常将国家视为达成个人目标的工具,不会对家国有太多的情感依附。公孙衍对魏国的进攻,便显示出他没有强烈的国家归属感。即便魏国是他的家乡,他仍能毫不犹豫地参与战争,展示了他的理想优先于国家的忠诚。 而且,让公孙衍失去信任的张仪,同样也是一名纵横家。纵横家之间的竞争极为激烈,公孙衍在秦国被张仪击败,心中自然不服。失去机会的他,再也没有在秦国翻身的余地,于是便决定投向魏国,借助合纵的策略与张仪对抗。总的来说,公孙衍之所以在后期始终反秦、抗秦,并非单纯因为贪财,而是因为他的人生理念与价值观。他追求的是通过任何手段实现个人的价值与理想,反叛秦国对于他来说,只不过是达成目标的一个方式。 这也表明,公孙衍的行为背后并没有家国情怀,他更看重的是个人的功名与理想,而在秦国失势之后,他选择反秦,既是出于对张仪的不甘,也是在寻求通过合纵之法完成自己的理想。 参考资料:《战国策·魏策一》《史记》《吕氏春秋·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