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拍摄于1890年的北京钟鼓楼,楼前的大街人头攒动如此繁华。
准确说钟鼓楼是两栋建筑,这是钟楼,始建于1272年。楼前即今地安门外大街,北起钟鼓楼,南至地安门。这条街道自元代起便是京城重要的商业中心,承担着货物集散功能;明清时期虽漕运功能减弱,但王府、衙署、庙宇的兴建使其成为“前朝后市”格局中的“后市”,继续保持商业繁荣。
作为传统商业区,鼓楼前聚集了油盐柴米、瓜果针线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商铺,既有传统市集的热闹,也有晚清出现的洋货店铺和对外贸易活动。民国时期,这里仍以地安门为界分为“大街”和“内大街”,延续着平民消费与市井文化的结合。
1936年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论语》半月刊上发表的散文《后门大街》中写道:“一到了上灯时候,尤其在夏天,后门大街就在它的古老躯干之上尽量地炫耀近代文明。理发馆和航空奖券经理所的门前悬着一排又一排的百支烛光的电灯,照相馆的玻璃窗里所陈设的时装少女和京戏名角的照片也越发显得光彩夺目。”
北京钟鼓楼前的街道在历史上被称为后门大街。这一称呼源于元代北京城的规划,当时该区域属于“后市”商业区,与南部的前门(正阳门)形成呼应,民间因此称这一区域为“后门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