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会对清朝末期的武器制造能力产生质疑,觉得那个时代的中国非常落后,根本不可能生产重型火炮和军舰。其实,得益于洋务运动,清朝的制造能力虽然不能称得上世界顶尖,但至少能够达到基本合格的标准。
当时,中国拥有多个重型工业单位,这些单位使得中国能够独立生产重型武器。事实上,清朝时期,中国完全有能力制造重型火炮和军舰。而到了民国时期,中国不仅能够制造军舰,甚至连坦克也能生产。 从生产的种类来看,中国的工业确实有了进步。但是如果从技术层面来看,军事工业的水平却出现了停滞,甚至有些领域出现了倒退。清朝时期,中国能够独立制造重炮和军舰,而到了民国,尽管名义上中国能制造这些武器,实际上却只是简单地进行组装,失去了“独立”这两个字。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不小,民国时期中国制造的重炮和军舰,其实大部分依赖外来的技术和组装。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时代在发展,但中国在武器制造方面却反而退步了呢? 首先,中国缺乏先进的技术。张作霖兵工厂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个民国时期的兵工厂生产能力非常强大,无论是飞机还是坦克,都能够生产出来,但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日本的技术支持。设计师和技师主要来自日本,所需的原料也来自日本,核心技术则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中国方面只是负责简单的组装工作。 很多人可能认为技术封锁并不是大问题,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某天中国与外国发生冲突,外国一定会选择封锁技术。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中国将会陷入极其困境。即便能够买到原材料,也于事无补,毕竟武器是需要不断更新换代的,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保证长期的自给自足和自主生产。 民国时期的军阀们自然知道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但他们并没有组织人力进行技术研究,而是选择直接购买武器。背后的核心原因其实是因为资金不足。清朝时期,由于政权统一,许多事情都可以轻松解决。若资金不足,政府可以直接从国库调配,或通过征税来解决。而到了民国,军阀割据,彼此之间都没有统一的财政管理,每个军阀手中掌握的资源和资金有限,因此他们更倾向于自己购买现成的武器,而不愿意进行长期的研发合作。此外,研发新技术和将其应用到实战中需要大量时间,这与军阀们急于增强自身军事力量的目标是相悖的。 虽然列强与中国签署了军火禁运协议,但实际上,很多外国的武器仍然流入中国。购买外国制造的武器往往比自己制造更加经济,且质量更好,因此列强更愿意将武器卖给中国,而不是阻止其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