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吴吉
【编者按】
孙霄,曾任深圳市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馆长,现任深圳市非遗保护协会专家、盐田区关工委宣讲团成员等职务。他致力于中英街历史文化的发掘,唤醒深港同胞共同的文化记忆,促进深港交流交往交融,获得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优秀“五老”辅导员、百名南粤党员教育优秀讲师等荣誉。2024年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孙霄参加“318”鸣钟仪式与学生合影
在深圳沙头角,一条长约250米的街道静静伫立,一侧是深圳,一侧是香港。这里,就是被誉为“近代史活化石”的中英街。界碑无言,却见证了民族的屈辱与奋起,也亲历了深港两地的融合与发展。
时间更替,岁月变迁,中英街的独特历史意义愈显珍贵。而守护这段深港共同记忆的,就是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原馆长孙霄。
主动请缨建设中英街历史博物馆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历史翻开新页。当得知沙头角有意将原有的纪念馆扩建为专业博物馆时,孙霄的心里一下子涌上了干事创业的激情,久久无法平静。他大学所学的专业就是博物馆学,如果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记录下中英街背后的百年风云,那多有意义。于是,孙霄找到盐田区政府主动请缨,由他牵头打造中英街历史博物馆!
孙霄的想法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他也把全副身心都投入到博物馆的筹建当中。那时的中英街,史料散落民间,他带着团队走街串巷,一户户敲开老街坊的门,软磨硬泡说服藏家捐献老物件、老照片。他北上北京、天津,泡在文物市场“淘宝”,拜访收藏名家,寻求文物线索。他还翻阅大量文献、核查史实,时常白天深入实地调查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晚上梳理汇总、多方比对研究,力求将一纤一毫之间蕴藏的历史文化公诸于世……从史料收集、场馆修缮到展品布置,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终于,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在1999年5月正式开馆。博物馆围绕“百年中英街”的主题复原了旧时的场景,无论是渔船还是宗祠,无论是街铺还是墟市,都让观众跨越时空,沉浸式地体验中英街的风貌。博物馆不仅成为盐田区的文化新地标,更成为深港融合的精神纽带。
2005年退休后,孙霄发掘中英街历史文化宝库的初心更加坚定炽热,他指导博物馆对展览陈列进行调整升级,以更翔实的史料、更清晰的脉络、更丰富的展品、更新颖的展陈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2022年,博物馆被评为第五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让历史走出展厅,走进人心
博物馆开馆,一切只是个开始。如何让那段历史走出展厅,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孙霄带领团队打破了博物馆的空间限制,在门口广场上设计建造了警示钟,并围绕警示钟策划了“中英街3·18警示日”鸣钟仪式,警示世人“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2002年,首届鸣钟仪式举行,来自深港两地的代表共同撞响18声浑厚的警世钟声。随着钟杵扬起又落下,一声声厚重的鸣响,仿佛从浩荡历史长河中传来,铿锵有力的历史回音响彻深港,凝聚起两地同胞的家国情怀。至今,鸣钟仪式持续开展了23年,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孙霄还创新地将线下鸣钟与线上VR敲钟联动,扩大鸣钟仪式的影响范围,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奋进力量,激励后人以自强之举共创民族复兴的未来。
2013年,孙霄又提出把中英街打造成一座“露天博物馆”,主持设计了中英街200米长的浮雕墙,命名为“让历史告诉未来”。浮雕墙以中英街为缩影,既记录了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的屈辱篇章,也反映了香港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通过艺术创作,浮雕墙将历史事件、建筑符号与改革开放成果相结合,成为深港文化新地标。
现在,游客走进中英街,宛如走进一座鲜活、立体的博物馆,每一位访客都不只是观众,更是历史的亲历者。
串起深港两地的共同记忆
一百余年来,从最初的勘划界线,到改革开放后的“购物天堂”,再到如今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新篇章,中英街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封闭屈辱走向伟大复兴的发展历程。孙霄认为,这个宝藏不应只属于深圳的青少年,还应该让更多香港的孩子看见。
退休后,孙霄也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他坚持开展深港青少年国情教育,经常赴港参加各类讲座和纪念活动,多次邀请香港的中小学生参观中英街博物馆,为他们讲解中英街承载的民族苦难史和抗争史,一起重温中英街的峥嵘岁月。每当看到孩子们被眼前的真实史料所打动、所震撼,孙霄都会想起自己的使命——在他心里,博物馆馆长就是个“穿针引线的人”,串起百年历史的碎片,串起深港两地的血脉渊源,更串起对于未来共同的期待。
2009年,香港国民教育中心与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正式签署“国情教育基地协议书”,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少年来到这里,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激荡起来自心灵深处的家国共鸣。而每次接待香港青少年,孙霄都喜欢带他们去看看四号界碑旁一棵逾百年的榕树,它扎根在深圳,树冠却延伸到香港一侧,仿佛在说:根脉相连,何分彼此;同承风雨,共沐朝阳。
从中英街的历史风云,到博物馆的建设历程,再到警示钟的深远回响,孙霄用二十余年的坚守诠释了一名文博工作者的初心。正如那钟声,穿越时空,久久回荡,提醒人们:唯有铭记来路,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