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存在了三百年,在经济、文化、科技和文明等方面都达到了古代王朝的巅峰,但在国力和军事方面却始终显得薄弱,这也是许多人对宋朝的最大批评之一。若当时宋朝能够将强大的综合国力转化为硬实力,历史的走向或许会截然不同,宋朝的威名也有可能超越汉唐。
国家的命运始终由统治者决定。对于封建制度的王朝来说,皇帝是决定国策和国家命运的核心人物。宋朝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君弱臣强”的朝代,皇帝和士大夫共同管理国家,这种权力分散的体制使得宋朝不像秦汉唐明那些帝王专制的朝代。宋朝的大多数皇帝都显得相对平庸,知名度较低,除了开国之君赵匡胤,反而是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赵佶和逃跑皇帝宋高宗赵构更为人熟知。
宋朝的国策也经历了变化。赵匡胤去世后,宋太宗进行的北伐失败,导致了宋朝的政策逐渐转向防守而非扩张,这种防备武人的战略虽然保住了国家安全,但却让内政有所改善,却鲜有大规模的开拓。即使有个别雄主,如与王安石一起推行变法的宋神宗,也未能带来宋朝的崛起。宋神宗尽管勇于打破祖制,但他在变法上屡次妥协,内有保守派反对,外有强敌压迫,始终没有取得突破。
真正有机会改变宋朝命运的是宋神宗的儿子宋哲宗。与其父和弟弟不同,宋哲宗的存在感相当微弱。然而,他却是宋朝难得的有英武气魄和果敢行动的皇帝。宋哲宗年仅十岁便登基,初期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而他则被周围的太后和大臣轻视。年幼的他眼睁睁看着父亲推行的新法被废除,变法派遭到打压,甚至国家的土地被割让给西夏,屡次向敌人妥协。然而,宋哲宗并没有一味忍气吞声。
尽管年幼,宋哲宗展现了强烈的个性和主见。当太后试图更换他一直使用的桌子时,他坚决要求保留这张曾经是父亲使用过的桌子。这种坚决的态度显示了他内心的独立与自信。更重要的是,在太后去世后,宋哲宗终于能够亲政,他立刻斥逐旧党,召回变法派,重新启动父亲的变法计划。
变法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皇帝的态度。历史上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秦孝公的坚定支持,反对变法者遭到严厉惩处。而宋神宗的变法失败,则在于他对守旧派的妥协与软弱。而宋哲宗继承了父亲的改革志向,却没有同样的软弱。他果断打击守旧派,提拔变法派,实施一系列有力的改革,虽然并不彻底清除守旧派,但他确保了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宋哲宗与宰相章惇共同合作,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他改变了父亲时期的软弱外交政策,重新对西夏展开攻势,收复了失地,并且在军事上逐渐取得优势。宋哲宗不仅成功收回了大量失地,还增强了宋朝的军事力量。此时的宋朝国力强盛,西夏已被宋朝压制,辽国也逐渐衰弱。
宋哲宗虽然年纪轻轻,但他展现了强有力的领导能力。与此同时,他还展现了仁政的一面,他常常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来充实边防军储,安抚边境降顺部族。此外,他还推动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包括关怀贫困儿童和改善监狱条件。这些措施无疑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增进了社会的稳定。
然而,命运却对宋哲宗不公。他仅在位十五年,便因病去世,年仅25岁。这一不幸的早逝,意味着宋朝最好的崛起机会也随之丧失。如果他能够长命百岁,宋朝或许会迎来真正的强盛,甚至有可能吞并西夏,收回失地,在金国崛起前巩固宋朝的国力。
总结来说,宋哲宗的短暂一生可以看作是宋朝三百年历史中的唯一一次崛起的机会。虽然他去世得太早,但他的执政作风、军事改革和内政发展为宋朝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