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是清朝的发源地,也是他们的祖籍和“龙脉所在”,对清朝来说,东北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失去的土地。然而,东北一直是沙俄觊觎的对象,从很早之前开始,沙俄就不断向东北扩张。为了反击沙俄的侵略,保卫自己的领土,从康熙四年起,中国开始了与沙俄的较量。
那时的清朝皇帝是康熙,而沙俄的皇帝是彼得大帝。两位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帝王展开了一场直接的较量。虽然在表面上,清朝看似取得了胜利,但事实上,却丢失了相当一部分的领土。
为什么这样说呢?通过《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条约规定了以外兴安岭为界,岭南归中国,而岭北则归沙俄;另一条分界线是额尔古纳河,河南归中国,河北归俄国。这份看似胜利的条约,实际上却让康熙时期的清政府承受了很大的失望和批评。
许多人认为,清朝放弃了明朝时期的东北领土,特别是奴儿干都司的行政区划。奴儿干都司在明朝时的疆域,曾延伸至北极圈内。然而,签署《尼布楚条约》后,这一大片领土却被丢失,表面上是胜利,实则是失败。
但在这里,我们也可以为清政府辩护。事实上,明朝能够控制的奴儿干都司的领土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明朝在东北的实际控制区域大约只及现在的辽宁省范围,而其他的东北地区当时已经由未入关的满洲管理。
根据历史记载,清政府当时准备了三个不同的方案来与沙俄谈判。最差的方案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这个,也就是签署《尼布楚条约》的结果。相比最好的方案,这个方案让中国损失了几百公里的土地。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在雅克萨战役中虽然取得了军事胜利,却在领土上有所损失。虽然这并不是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丧失了大量土地,但的确是有一定的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康熙时期的清朝被认为是鼎盛时期,但事实上,康熙也面临着内外的种种压力。除了要应对三藩之乱,他还需要解决新疆噶尔丹部的问题,收复台湾并与郑氏集团作战,同时还要应对沙俄的扩张野心。康熙的治国压力非常巨大,很多事情不得不妥协。
因此,要求康熙在这么多复杂的局势中做到完美无缺,并不公平。然而,清政府在压力之下确实放弃了一部分领土,不能否认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