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过赵普的青年时期。虽然他是一个寡言的普通青年,但因为他为人忠诚、深沉且才华出众,不仅娶了当地豪门的女儿,还得到了后周永兴军统帅刘词的青睐。临终时,刘词推荐了赵普给朝廷。
此时,周世宗柴荣正在带领赵匡胤等将领南征淮水一带,作为先锋的赵匡胤成功地攻占了战略重地——滁州。之后,宰相范质上奏请求,周世宗任命赵普为赵匡胤身边的军事判官,协助赵匡胤管理军队和地方。就这样,赵普第一次与赵匡胤见了面。
最初,赵匡胤对这个书生般的赵普并不十分感兴趣,因为在他看来,文人并不能在战场上开疆拓土。让赵匡胤改变看法的,正是在一次赵普照顾其父亲的行为。
在攻占滁州期间,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突发重病。赵匡胤忙于军务,无暇照顾父亲,于是便请赵普帮助照料。赵普如同照顾亲生父亲般,每日早晚亲自熬制草药,奉父亲服用。由于赵普的悉心照料,赵弘殷的病情逐渐好转。赵弘殷因此把赵普视为自家人,赵匡胤也对赵普心生感激(“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从此,赵匡胤开始将赵普视为心腹,闲暇时常召赵普谈话,赵普的每次言论都让赵匡胤深感佩服,他内心认为赵普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几次深入的交流后,赵匡胤发现赵普不仅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而且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自己正好需要这样的人来辅佐自己做成更大的事业。于是,赵匡胤决定与赵普紧密合作。
在淮南平定之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渭州节度使,赵匡胤设法把赵普调到了自己的身边,担任渭州的推官。赵匡胤被调往宋州时,赵普也通过周世宗的支持,被调到宋州担任自己的书记官(“移镇宋州,表为掌书记”)。从此,赵普成为赵匡胤身边的重要幕僚。
无论是在陈桥驿赵匡胤黄袍加身时,还是在大宋王朝建立初期的忙碌时刻,都能看到赵普忙碌的身影。他不仅参与了重要决策,还帮助赵匡胤处理许多政务,成了不可或缺的助手。
这段历史也彰显了赵普从一个普通青年到成为赵匡胤得力助手的过程,展现了他深厚的才智和忠诚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