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位农民起义领袖最终成功建立了自己的朝代,分别是刘邦和朱元璋。两人建立的王朝都延续了数百年,直到他们的朝代逐渐衰落。若说“千古一帝”来形容他们,倒也不为过。不过,综合来看,刘邦似乎更为成功一些,因为明朝曾因朱棣篡位而留下污点,而汉朝至少没有发生过类似的内乱。
朱元璋的长子去世后,朱棣本来是最有希望继承太子之位的。然而,朱元璋深受“爱屋及乌”的情感影响,把太子之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为了确保朱允炆顺利登基,朱元璋甚至开始清除朝中一些阻碍其顺利继位的大臣和开国将领。在临终时,朱元璋还留下了一道遗诏,表达了自己对朱允炆的期望。
遗诏内容大致为:“我继位已有三十多年,始终忧国忧民,日夜操劳,尽力为民谋福利。我出身贫寒,虽然没有博学之知,但我行事以善恶为标准,未曾远离初衷。如今,我深知万物皆有其自然规律,内心没有遗憾。皇太孙朱允炆仁爱聪明,天下人心归向他,应当继承大位。内外文官武将应同心协力辅佐他安定国家。我丧事简朴,不应使用金玉器物。孝陵的山川因我的缘故,请勿更改。天下臣民,丧期三天后解除服丧,婚嫁不受影响。各地封王的子孙,不必来京师祭拜。”
从这份遗诏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孙子朱允炆的爱护与期许。他明确将皇位传给朱允炆,并认为他将来会是一位贤明的君主。此外,他还交代了自己的丧事应从简,且对外封王的亲王们不能带兵前来京城祭拜,显然这是担心他们会趁机闹事,尤其是在朱允炆刚继位时,国内还存在不少反对声音。
朱元璋显然做了许多精心的安排,甚至考虑到自己的去世后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变故。可惜的是,朱允炆继位后,过于急功近利,推行了“建文改制”,开始削弱宗室的权力,最终将朱棣逼得忍无可忍。朱棣随即带兵谋反,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甚至使得朱允炆失踪。如果朱允炆能够更加谨慎和稳重,他或许能够像父亲一样治国有方。
然而,朱元璋一个致命的失误是,他在临终时过度清除有能力的将领,未能为朱允炆留下一些得力的支持者。这使得朱允炆在面对危机时,缺乏足够的力量来应对,最终导致了局势的失控,而朱棣的反叛也迅速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