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的五位关键人物,命运各不相同:有的享乐度日、长寿安逸;有的英年早逝;有的因病去世;还有两位因为卷入谋反案而被杀。
话说大唐武德九年(626年),秦王李世民在六月初三发动了震惊朝野的玄武门之变,亲手除掉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并逼迫父亲李渊将兵权交给他,进而被立为太子。这场夜晚的血战最终落下帷幕,李世民随即大封功臣。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敬德和侯君集等五人被封为一等功臣,每人获得1300户封邑。
那么,为什么这五位功臣被单独列为一等功呢?如果要排序,长孙无忌无疑是最重要的,他是李世民的舅舅,一直陪伴李世民从晋阳起兵之时开始,他的地位在秦王集团中尤为突出,堪称其灵魂人物。长孙无忌不仅是策划和推动玄武门之变的核心人物之一,还曾提出过要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建议,尽管当时话说得比较含蓄,但聪明人一听就明白。
紧随其后的是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和李世民的关系非同一般,他曾是李世民的俘虏,投降后深知知遇之恩。尉迟敬德在事变中身先士卒,他曾亲手射杀李元吉,并解决了其他反抗势力。李世民一度因为尉迟敬德的忠诚和勇敢信任他,甚至在他被怀疑为谋反时,始终未动摇信任。
房玄龄和杜如晦则是玄武门之变的早期倡议者。早在武德七年,房玄龄就开始与长孙无忌探讨李世民应当继位的计划,但他们的密谋一度被李渊发现,二人一度被逐出秦王府。直至事变前夕,他们才在尉迟敬德的督促下重新回到秦王府,商讨计划细节。
侯君集的功劳也不可小觑。尽管他不是最早参与策划的人,但在房玄龄和杜如晦被排除后,他迅速接替了他们的位置,成为李世民的重要支持者。更重要的是,在事变爆发之前,侯君集可能还参与了劫持李渊的行动,以确保李渊被控制在自己手中,从而防止事变失败。
那么,这五位功臣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杜如晦不幸英年早逝。贞观二年,杜如晦因病逐渐无法继续担任宰相,最终在贞观四年病逝,享年45岁。虽然早逝,但李世民仍然为他安排了嫡次女嫁给他的儿子。
侯君集的结局则颇为悲惨。作为李世民重要的将领,侯君集曾大获全胜,但他因逐渐显露的骄傲和贪财,被最终卷入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案。尽管李世民一度想宽恕他,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迫使李世民下令处死侯君集。
房玄龄则因病去世,享年69岁。作为贞观之治的重要支柱,房玄龄为大唐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但在高宗时期,房家因为卷入了谋反案而遭到打击,最终他被停止了配享太庙的荣誉。
尉迟敬德则选择了隐退。在经历了几次政治风波后,尉迟敬德逐渐失去了李世民的信任,被调离了军事岗位。最终,他选择辞官回家享年。虽然在晚年他迷上了音乐和方术,但仍然活到了73岁,直到显庆三年去世。
长孙无忌的命运则最为悲惨。虽然他曾是李世民的亲信与宰相,但当李治即位后,他逐渐被排挤出权力中心。最终,因涉嫌谋反,长孙无忌被李治处以流放,最终在流放途中自杀,结束了他的生命。
这些曾为李世民打下江山的功臣,在不同的时刻都遭遇了各自的命运转折,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