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外国人,在明清两朝期间,受到了高度重视,甚至得到了崇祯皇帝的亲自奖励。他的独特技能让他成为了重要人物——那就是著名的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
在明朝末期,明朝的重要军火之一就是“红衣大炮”,这门大炮源自葡萄牙,技术先进,对明朝军队意义重大。天启六年(1636年),明熹宗在宁远大捷中亲眼见识到火炮在战斗中的重要作用,于是他下令开始仿制西洋火炮,以增强防御力量,抵御外敌入侵。
最初,大炮是通过澳门购买的,但澳门离中国很远,价格也昂贵,而且数量有限。所以,明朝政府决定一方面继续购买大炮,另一方面开始学习如何仿制西洋火炮,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军事需求。
在朝廷的支持下,李之藻和孙元化负责领导火炮的仿制工作,而汤若望则提供了关键的技术帮助。孙元化不仅亲自主持铸造,还编写了一本重要的著作——《西法神机》。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西方的铸炮技术、火药配方以及炮台的构建方法,它是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西洋火器技术的书籍,对于西洋火器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随着崇祯皇帝的登基,他开始加强军事建设,重用像徐光启这样的能臣,并命令大规模仿制西式火炮。到了崇祯三年(1630年),经过多方努力,特别是汤若望等耶稣会士的帮助,成功仿制了四百多门各式火炮。
为了更好地防守各大城市,崇祯三年,时任两广总督的王尊德还从澳门租借了20门火炮作为样品,并组织工匠进行仿制,成功制造了超过200门火炮。此外,他还向京城送去了重达2700斤的10门大炮和40门2000斤的大炮,用于加强京城的防御。
汤若望的来华始于1604年,当时他凭借优异的成绩和高尚的品德顺利加入了天主教会。1622年,他来到中国,并因为成功预言了三次月食而声名大振。在中国的岁月里,后金的威胁越来越大,朝廷对防御的需求也日益增强。汤若望与大臣徐光启讨论铸炮技术时,徐光启看到了他的潜力,决定推荐汤若望到朝廷。
尽管汤若望谦虚地表示自己仅仅是通过书本学习这些技术,尚未亲自实践,但徐光启仍然认为他既懂天文,又熟悉天文仪器的制造,必定也精通铸炮技术。于是,汤若望应召进京,成为朝廷的重要顾问,并被任命为负责火炮制造的主管。
到了1633年,朝廷成立了专门的铸炮厂,由汤若望亲自监督。在他的指导下,成功铸造了多门西洋火炮,其中有些火炮口径达到足以容纳40磅弹药的大炮,甚至有些长炮重达一吨多,需要两名士兵或一头骆驼才能搬动。
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当明军与清军在东北激战时,汤若望受命在京城附近建立铸炮厂,亲自指挥生产。短短时间内,他带领团队成功制造了20门高性能西洋火炮,并继续铸造出500多门不同类型的火炮,炮身重量从100斤到1200斤不等。
汤若望和其他耶稣会士的杰出表现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高度认可,崇祯皇帝亲自给予汤若望奖赏。然而,尽管火炮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显然,武器并不能单凭数量和质量来改变国家的命运。真正决定胜败的,往往还是人的智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