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陆军的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其中甲种师团是最精锐的,数量共17个。每个师团通常以所在的地区命名,比如东京师团、仙台师团等,这些师团从近卫师团一直到第20师团,但常驻的精锐部队就是这17个。每个甲种师团实行四四制结构,由两支旅和四个步兵团组成,步兵联队配有机枪和山炮,同时拥有骑兵、工兵和辎重等支持部队。
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前,日本陆军的兵力约为25万人,这些师团是日本的主力。关东军、朝鲜军和国内的各支军队都依靠它们撑起阵脚。随着侵华战争的开始,这些精锐部队迅速进入华北和华东地区,比如第1、第6、第10、第16、第114等师团,推进速度极快,几乎是风卷残云般席卷而来。
例如,第5师团在忻口会战中,仅凭半个师团就击溃了中国30多个师团,显示出其强大的战斗力。
这些师团不仅装备精良,而且士兵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兵。即使在诺门坎事件中,虽然遭遇苏联重创,它们依然保持强劲的战斗力。
然而,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的这些师团犯下了无数暴行。特别是在南京大屠杀中,第6师团和第16师团都参与了这一历史性惨案。在谷寿夫的指挥下,日军肆意杀戮,屠杀了十多万中国军民,抢劫和破坏严重。
当时的中国军队火力较弱,缺乏重型炮火和坦克。面对日军105毫米榴弹炮和“小豆丁”坦克,中国士兵只能凭借血肉之躯拼死抵抗,损失惨重。
然而,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日本陆军认为可以快速解决战争,但随后的局势却大大超出了预期。美军的工业迅速转型,航母、战斗机源源不断地进入战场,舰炮支援不断。这时,甲种师团的弱点开始暴露出来——后勤补给困难、补给线过长,士兵的口粮仅是简单的米团子,饥饿的同时还得在前线拼命。
美军的海军陆战队极具火力优势,他们的一个师就能以近17,500人、重型炮兵和坦克支援,将日军的火力远远甩在身后。随着美军逐步取得制空和制海权,日军的甲种师团在太平洋战场上大多覆灭。剩下的师团也要么在中国或东南亚投降。
第2师团,即仙台师团,在1939年诺门坎战役中遭遇苏联重创,伤亡惨重。回国修整后,它很快就被派往瓜岛参战。师团长田中友明带领两万多人登陆,却在丛林战中被美军海军陆战队的猛烈火力击溃,补给线被完全切断,士兵几乎死于饥饿、疾病和战斗。最终,这个师团几乎全军覆没,只能从预备役中重新招募人员组成。
第16师团,曾经参与1937年南京战役的京都师团,也犯下了无数暴行。它在菲律宾的莱特岛进行防守时,面对美军第六集团军的强力进攻,最终因补给线断绝、疟疾、饥饿等原因几乎全军覆灭。
第3师团,即名古屋师团,曾在淞沪、长沙、随枣会战等战役中大展拳脚,攻势迅猛。然而,随着战局的变化,它逐渐被迫撤退,最后在1945年8月于上海投降。
第9师团金泽师团也在南京大屠杀中有过恶行,尽管计划在1944年守卫塞班岛,但由于指挥失误,它被调往台湾,最终在1945年8月向中国军队投降。
近卫师团是天皇直属的部队,平时不离日本本土。但在1943年,它被调往苏门答腊驻守。美军的“跳岛战术”将其绕过,最终它在1945年向英军投降。
第1师团东京师团曾是关东军的骨干,战斗力强。1944年,它在莱特岛战役后残余部队被派往色布岛,遭遇美军舰炮的猛烈攻击,最终全军几乎覆灭。战后,部队被并入其他单位,最终在1945年1月投降。
第6师团熊本师团曾在侵华战争初期担任先锋,在南京大屠杀中参与了暴行。1945年2月,它在硫磺岛被美军击溃,最后玉碎。
其他的甲种师团也大多经历了类似的结局:或被同盟国消灭,或残部投降,甚至自行解散。日本高层的野心远远超过其工业能力,士兵在战争中成为牺牲品。尽管它们在侵华时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最终在太平洋战场上也遭到了应有的报应。